照牛排考古 连平上坪谢氏族谱,连平州志,祠堂考古,乡土文化

连平旧事:1937年第一条公路通车

  大广高速连平段于2015年底通车,汕昆高速连平段于2017年底通车,轿车已经普及连平城乡,交通越来越方便,唯一的遗憾是连平没通高铁。当我们习惯了十分钟内上高速,很难想象在89年前,连平第一条公路通车时是怎样一种场景。照牛排找到一份当时的杂志,记录了连平首条公路首次通车盛况。

  据1937年出版的《道路月刊》记载,民国廿六年(1937年)1月18日,广东连平公路全线通车——“通车时,自陂头墟七时开行,由工程队张技正引领,各工务人员,及各区长、乡长、绅耆等,共开车四辆。是日天阴微雨,车在山顶行走,沿途各乡男女老少,簇拥而观,无不欢呼追逐,欲附搭以新眼界。计由陂头至连平西门,行车约三小时,沿途爆竹之声不绝于耳。十一时膳后,复由连平开车往忠信,四时抵步。茶会后,复返连平,下雨更大,沿途云雾漫天,寻丈之外不见道路,至七木坳时,经已入夜,迫得用人前导,指引行车。八时方到连平。次日因连天大雨,及基新建,防有危险,在连平休息一天,20日九时开车,返陂头墟,时已下午一时矣。”

1937年连平第一条公路通车.jpg

1937年连平第一条公路通车

  连平公路的第一批乘客,在返回陂头后还游览了腊溪山上的岩洞(溶洞)。作者朱汉杰评价当时的连平“民风纯朴,人民务农为业,谷米仅供自食,县境山岭为多,有时行十里亦不见一村庄,人口稀少。耕田则由女担任,男子反在屋工作,优游自得,与广州市妇女成一反比例矣。惟此处土人‘患大颈泡’者居多,尤以女人为甚,十人中占有六人,不知是风土所出,或因工作至此,甚望医学界一研究其理也。”

  连平第一条公路,官方并无正式的命名,根据相关史料,涵盖连翁、连虎、连忠、连新四段,路线是翁源→连平→忠信→河源,有人称之为韶兴公路官汕公路官灯线(翁源官渡→东源灯塔,G358、S341),连平段有一百多公里,是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修筑的八大公路之一。根据1931年10月那份《核准连平县筹款筑路办法》,广东省建设厅紧急要求连平筑路,时任连平县长张寿芝派连平教育局长颜味余到广州参加“英翁连公路会议”,回来后县长召集各区乡警团,筹划成立筑路委员会,最终商定筹款办法并报省里批准。省里没钱,除桥梁涵洞方石等由省政府补助外,筹办路基要连平自己想办法。连平当时也穷,所以官方想了一条妙计——印发工金支票五万元作为民工工资,修路期间还要收取忠信蒜头出口、草茹、香信、木排、钨矿的过路费。

连平第一条公路大致线路.jpg

连平第一条公路大致线路

  这条路自1929到1931年完成勘测,1931年底开始动工,当时连平县内18岁到50岁的男丁每人都要征工10天,每天工资4毫(每人发伙食费1毫半,其余部分发工金支票)。断断续续修了整整6年,换了5任县长,先后有近3万民工参与筑路,直到1937年1月才正式通车。为了方便会车,连虎路段的路面宽度为16尺(5.33米)。照牛排还查到一条不为人知的新闻,民工们拿到的工金支票,最初打算让殷户(地主)认股的,但成了空头支票,自流通后,商民多存歧视心理,在忠信街买东西时商户拒收,导致支票贬值到原来的两三成。后来县里想以公路收入为抵押,向省银行贷款五万元以兑现支票,没贷成,县里只好开收据封存了这些支票,待日后财政有钱再兑现,不知最终如何了。

  连平第一条公路通车后,方便了商品的流通,在民国时促成了忠信老街的繁荣,也是抗战期间调兵遣将、韶关疏散的主要通道。

2025年4月20日 | 发布:zhaoniupai | 分类:连平州志 | 评论:0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