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籍黄埔军校学生和教员名单
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长洲岛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俗称黄埔军校。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陆续迁校至南京,并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8年11月迁至成都,1946年1月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底迁往台湾。
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长洲岛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俗称黄埔军校。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陆续迁校至南京,并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8年11月迁至成都,1946年1月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底迁往台湾。
连平位于粤之东北,北界江西龙南、全南,东接和平,南接东源、河源、新丰,西邻翁源。1942年时,连平全县约有9.6万人口,七成是农民,当时的连平特产有蒜头、香菇和石灰。蒜头年产20余万斤,价值20余万元,在香港未沦陷之前多数卖到香港,之后仅销往东江一带。香菇每年出产七百余担,价值30余万元,销路跟蒜头差不多。石灰每年出产七千余担,价值14万余元,主要在本地销售。
1)后人对古人的评说,皆为二手资料,传来传去难免失真。庆幸的是,很多明清时期文武官员向皇帝报告公私事务的奏折原件(或军机处誊抄的副本)还留存至今,一部分收藏在北京,另一部分被老蒋运到了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乾隆年间,连平颜氏在朝中有红人,那就是24岁便担任山东泰安知府的颜希深,他的奏折题材广泛,从奏折中可见其文采和情商。乾隆皇帝曾三次拒绝颜希深进京面圣,啥情况?
1)谈及连平颜氏,话题离不开读书做官,你是否知道他们的女儿嫁给了怎样的人家?连平颜氏虽官居高位,但也恪守男尊女卑的传统,在颜氏族谱上极少提及妻子的娘家和女儿的去向,但对于迎娶颜府千金的百姓来说却是光耀门楣的事,照牛排最近在连平陂头2001年版的《谢氏复澈公宗谱》上,看到几条连平颜氏与陂头谢氏联姻的记载。
1)大席河发源于连平上坪三株松,流经内莞、元善、田源,流向新丰县。内莞与上坪一衣带水,只要在《上坪谢氏族谱》里随便翻几页,都能看到一些姓周的祖婆。最近老友阿炳从广州图书馆拍了一些内莞周氏的族谱资料,虽然简略但很有价值,一下子就把照牛排此前了解到的其它史料串联起来,使内莞周氏与上坪谢氏的姻亲关系更加具象化。
1)20多年前,照牛排在元善中学和附城中学上高中,班上的同学来自连平县内各个乡镇,平时交流通常都用各自的家乡话。晚上关灯后的宿舍卧谈会上,大家操着各个“门派”的客家方言嬉笑怒骂,挺有趣的。连平县的常住人口不到30万,方言却非常复杂。同一个字便分出第一、二、三、四声的吐音,一句“做什么”在连平各地被说成“做易惹”(忠信话)、“做乜李”(隆街话)、“做卖子”(陂头话)、“做脉改”(连平城内、石龙、茶山话)以及“做脉介”(上坪、内莞话)等等。
1)在清代时,连平颜氏有祖孙三代二品以上高官,连平何氏有父子进士,连平练氏则出过神童。连平练氏发源于河内郡(河南焦作沁阳),先祖练元龙由福建武平象洞迁居广东兴宁甘专村,元龙公的8世孙练通由兴宁甘专移居永安县(紫金)黄花村。元龙公的13世孙练子琇一脉于乾隆年间在连平州城东门外立基,其长子练习文的后裔聚居于黄竹湖练屋(元善中学西北部),次子练习章迁回紫金,三子练习仁的后裔则聚居于社墩下练屋(老东河桥西侧的东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