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连平上坪罕见卫星老照片
1)前几天照牛排发的《1969年连平县城锁眼卫星老照片》,应该是全网最早、最清晰的连平实拍卫星图片了,给人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以前的连平城很小,南北直径各五六百米,像两个榄角拼接而成。县城不大,乡村的房子也没今天这么多。你看1990年的上坪洞,公路两旁仅有几座客家围屋,公路上的汽车(主要是大货车)也不多,1969年老美偷拍的上坪卫星地图也印证了这一点。
▲1990年从水口右山腰俯瞰上坪垌,图源:七修谱
2)据谢石宏先生回忆,1957年秋至次年春,上坪人在今西坪半山腰兴建高涧水库,当时以农业社为单位分配任务填土方,完全靠人锄肩挑来填土,每人一天干十多个小时只有不到十分的工分(十工分的工价是三角钱)。1968年,创办上坪中学,此后上坪人就不用跑到陂头或连平县城上中学了。上坪中学最初的校址不知是否在现址,在69年的地图中看不出来。
▲1969年连平上坪卫星地图
3)1969年时,连平上坪各村的围屋分布与今天是一样的,只是密集程度不同。对照现代地图,根据围屋的朝向、鱼塘的外观、河流的位置,很容易分辨1969年时上坪各屋的祠堂。以前的围屋住满了人,每家分得的房子虽然比较分散,东一间西一间,但很少空置的房子,邻居之间也有照应,挤在一起非常热闹。2005年之后,上坪开始流行盖房的潮流,大家分成小家,分别在老围屋附近盖起两层半或三层半,传统的老瓦房遂渐被人摒弃,长年空置继而漏水崩塌,仅剩老祠堂茕茕孑立。
▲1969年连平上坪垌(局部)
4)1969年时,一条公路经过连平县城、分水坳、烂泥径、下坪,直达上坪,上坪路段两边是存在已久的围屋,路边没有新房子。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凭粮票在供销社买东西,纯朴的上坪人尚未形成沿路开店的商业意识。不知这条路当时是否叫做“105国道”,按理是通往江西杨村的,但在航拍地图中左拐进了上坪街,可能往江西的还是尚未硬化的土路?照牛排对这条路最早的印象是90年代塞车时,上坪乡亲向外地司机兜售八宝粥、方便面之类食品。从惠西井下到下坝大祠还有一条笔直的土路,还没修到水口。上坪河流水潺潺向西南,水口桥隐约可见。
▲1969年的连平上坪公社(局部)
5)当时下坪的围屋也是曲指可数,丘氏聚居于石陂头和新陂,刘氏住岗下与隔田,张、黄两姓聚居在今天的下洞。三洞水与上坪河交汇,流经显村、内莞、大埠,汇入万绿湖。
▲1969年的连平上坪公社下坪
6)推倒城墙,搬出围屋,进入一个去中心化的新时代。摆脱传统的桎梏,猛然回首56年前罕见的上坪影像,看到来时的路,有人愿意回到那个贫穷落后但却纯朴的年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