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牛排考古 连平上坪谢氏族谱,连平州志,祠堂考古,乡土文化

1948年连平大湖白云楼的集体婚礼

  1948年12月28日,韶关《大光报》、曲江《建国日报》报道连平大湖乡举办集体婚礼的新闻,地点在大湖乡公所白云楼礼堂。白云楼位于大湖盘石村,是一座带有防御功能的四角楼建筑,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相传为清朝咸丰年间由曾兆祥兴建,解放前是乡绅曾启瑞三兄弟的住所,曾作为大湖乡公所(乡政府驻地)。1948年3月,连平、和平国民党政府共派遣160多警力驻防于白云楼,镇压大湖地区的革命活动,同年底,倚仗国民党保五团势力的谢岳臣伍桂芳部进驻白云楼。

连平大湖镇盘石村白云楼.jpg

连平大湖镇盘石村白云楼

  在这种背景下,“为实行节约起见,于昨日(1948年12月27日)在该乡公所白云楼礼堂,举行集团结婚,参加结婚男女共7对。典礼于是日12时开始,由县府九连边区行署主任林秉新证婚,观礼者有和平欧阳议长(照牛排注:可能是三角阳隆和乡绅欧阳达三的长子欧阳励侬)、驻军吕(何)副营长、冯连长等数十人,情绪相当热烈。兹将结婚男女姓名列后——第1对曾震宇、欧阳仙,第2对曾震寰、彭少琼,第3对欧阳标、曾秀容,第4对欧阳越、曾佩容,第5对何(吕)生、欧阳丽群,第6对曾简珍、欧阳琼仙,第7对曾简琪、欧阳满舅。”

1948年底连平大湖乡举办集体婚礼.jpg

1948年底连平大湖乡举办集体婚礼

  当天的集体婚礼,多为曾氏与欧阳氏的联姻,虽说节约,但毕竟是乡绅大族,场面应该非常隆重,都上报纸了。

  在经济不景气的1930年代,国民政府想通过集体婚礼来改良婚俗,倡导俭婚,摒弃繁文缛节。据一位曾在连平经商的外地人所见,1937年时,连平人“异常悭俭,食则藜藿粗粝,衣亦大布粗蔴,无奢华浪费之习”。对于婚姻也是如此——“迎亲之日,仅由男家雇木舆一乘,4人肩至女家,随行者有案兄弟数辈,手持红柬及婚书,与爆竹数串沿途燃烧,藉表示迎亲礼及喜庆事而已。一切灯笼吹打仪仗等,都没有。至夜,由女家打发新娘上轿,遂成好事。至于戚友间之酬酢,亦仅于日间摆茶一餐,相与饮罢,即行分散……聘礼亦甚廉简,普通聘一妻,只用喜饼2箱(即饼肆所卖之纸箱饼)、白鹅1对、喜酒2罐,送往女家便得。礼金可有可无,有亦最多不过10元。而省府人士之嫁一女,动辄索饼食若干担、礼金若干百元者。”

1930年代连平俭婚美俗.jpg

1930年代连平俭婚美俗

  正因为连平崇尚节俭的风俗,或因旧社会太穷,结婚成本低,所以当时的连平女子只要一到成年及笄(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就能谈婚论嫁,很少旷夫怨女(年龄已大却尚未婚配的男女)。不像现在,各种“不将就”、“不婚主义”的西方洗脑文案甚嚣尘上。

大湖白云楼大门“磐石云屏”拱顶及古井.jpg

大湖白云楼大门“磐石云屏”拱顶及古井

  1948年底白云楼的这几对新人,算是旧中国连平最后一批旧式婚姻了。1949年1月27日,连和县人民政府县长骆维强、副县长邓基率东二支三团的桂林队、火花队、柘陂武工队及中共大湖工委的政工人员等共200多人包围白云楼,通过发放投降书、喊话炮击等政治、军事手段,迫使守敌投降。2月4日,白云楼守军投降后,大湖成为连平第一个解放区。1950年4月30日,新中国颁布第一部婚姻法,彻底颠覆包办婚姻,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并禁止重婚、纳妾和童养媳

2025年9月7日 | 发布:zhaoniupai | 分类:乡土文化 | 评论:0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