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连平县上坪镇石陂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为上坪的古建筑打了个样——聚族而居的客家围屋,那些不太起眼(甚至成为拆除对象)的老房子是可以修缮出来,变成旅游景点的。2013年出版的《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连平县卷》,收录了旗石四角楼、古坑四角楼和东南村东安楼,其实连平上坪的四角楼至少有八座。这些带有防御功能的老建筑蕴含怎样的历史,建造者又是谁?照牛排结合祖公牌和谢氏族谱,试图解开这些谜团,供大家参考,欢迎指正。
本文概览:旗石村四角楼两座,古坑四角楼三座,东南村上楼四角楼两座,东南村下楼四角楼,三洞村留洞四角楼,东南村排下四角楼(东安楼)。
▲上坪中学周边四角楼分布
1)旗石村矮寨下四角楼。旗石村有两座四角楼,一座位于南边的矮寨下,一座位于北边的旗尾山下,两者相距760米。矮寨下那座比较残破,是毫无瓦片遮挡的露天状态,2024年春节时我经过矮寨下,很想进去看看的,但因为时间太紧没去成。从航拍照片来看,矮寨下四角楼里的杂草树木郁郁葱葱,明显荒废已久,矮寨下屋居住的是朝俯公后裔,不知当地有没有这座四角楼的故事传说。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博士李庚先生说,在夕阳下这个废墟蛮美的,上海人很喜欢这些,称之为“废墟美学”。
▲矮寨下四角楼,图源:李庚
▲矮寨下四角楼近景
2)旗石四角楼。北边那座,是书上记载的“旗石四角楼”。据《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连平县卷》称,旗石四角楼“始建于清代,由落居上坪谢氏十五世祖起申公兴建。”据《连平上坪谢氏族谱》记载,谢起申(生于1811年),字秉国,是复渊公十五世孙,朝俯公十世孙,其世系源流为:【复渊-福颙-仲辉-俊璇-鸾(5世)-朝俯-明显-一诏-天润-文麟(10世)-惠寅-应超-观璠-与登-起申(15世)】。
族谱对起伸公的记载很简短,其子家煋公倒是有故事,经商发了家,旗石四角楼很可能是他以父亲的名义建的,算起来约有150年历史。谢家煋(生于1834年),“字膺命,号景臣,从九职。赋性坦直,作事忠良,勤俭持家。就业经商屡求胜算,置买田庄,创建屋宇三栋两傍,光前裕后,肯构肯堂。好善乐施,喜色解囊,隆师重道,训子义方。公推家长,品行端方,排难解纷,和睦乡邦,所以有德,邻里仰慕焉。”旗石四角楼是文保单位,有一个楼角露天,2019年水灾后拆了前面两间房,目前无人居住。
▲六修谱记载起申公次子家煋公
▲旗石四角楼
▲旗石四角楼,李庚摄于2021年
▲旗石四角楼,生菜摄于2019年初
▲旗石四角楼的楼角内部
3)古坑围。古坑村现存三座四角楼,一座位于105国道东南侧的古坑围,一座在路北的大河背(大河背上楼已拆掉一座),还有一座在三角湖。古坑围呈正方形,有三重围屋,居中三栋为松山公祠,祖堂前有池塘。古坑围以前也是带有防御功能的四角楼,后来左前的楼角被火烧了,右前靠河的楼角早年被洪水冲毁,2022年重修时未能修回楼角,目前仅存后面两个楼角。古坑围里住户很少,多数已迁入周边的新房。
据族谱记载,古坑围的开基祖是松山公——谢明炅(1540-1624年),字文烈,号松山,是复渊公七世孙,东祖的曾孙,其世系源流为:【复渊-福颙-仲辉-俊璇-鹰(5世)-朝佐-明炅】。松山公“幼有操持,长成干蠱,县举申明而四里咸服,庭训诗礼而群儿和睦。”据说松山公祖居新镇岭下,460多年前在葫芦坝开基。现存的古坑围,当为松山公后裔所建,但照牛排并未找到确切的记载。1844年道光版上坪谢氏五修族谱,在记载古坑大河背惠奇公的蒸田时提到“遗立古坑围右角田种五升”,记载惠奇公第三子谢呈枚(1758-1818年)的蒸田时提到“遗书田古坑围前后左右田八斗”,在记载朝佐公裔孙谢达㻑(14世)的蒸田时提到“内有土名古坑围上屋田种一斗”,这些未必是对古坑围最早的记载,即使从1844年五修族谱成书开始算,保守估计古坑围的围屋至少已存在180年。
▲三修谱记载松山公
▲古坑围楼角(谢永恒摄于2023年)
▲古坑围外墙及楼角,图源:谢永恒
▲重修前的古坑围
4)古坑村大河背四角楼。大河背那座,是书上记载的“古坑四角楼”。据《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连平县卷》称,古坑四角楼“建于清代”,是四角楼式方形围屋,总面阔及进深各17.5米,四个楼角高4层约12米,其余楼房与楼角接近持平。墙体是双层结构,外墙用沙、石、石灰夯筑,里面又砌一层泥砖墙体。楼内硕大的天井中央有一口尚未枯竭的圆井。木结构的骑楼、护栏与四个楼角相连通,防卫人员可快速移动防守。外墙壁有方形、葫芦形石制瞭望射击孔。古坑四角楼保存比较完整,也很特别,虽然面积不大,但外墙筑的高而坚固,也很封闭(只能从一道红麻石门框的木门出入)。在匪患横行的旧社会,只要在四角楼内囤够粮食,再装备几条粉古,还是很有安全感的,据说在动乱年间曾作为藏身、防贼之处,里面可容纳好几百人。大河背两座四角楼没有固定居住人家,但本排人基本上都分有一两间,有的在二楼有的在一楼,但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无人居住。
古坑四角楼是何时由何人所修建?连平的方志文献及上坪谢氏族谱皆无确切的记载,据大河背伟强叔说,村里一位95岁的老者都不清楚四角楼的始建年代,只知道古坑四角楼是仲贵公后裔所建。古坑大河背原来有两座四角楼,皆为县级文物保护点,2023年时“美丽乡村”把上楼那座有部分崩塌的四角楼拆除了,大屋原有的九井十八厅围屋也在三年前被拆除了(呈孜公祠也没能保留)。仲贵公在大河背的后裔约有700人,其四世祖为俊伦公,传到十一世祖惠奇公,是最有实力兴建四角楼及九井十八厅的家族。据谢氏族谱记载,谢惠奇生于康熙己丑(1709年),赋性慷慨,乡举约正,曾纳国子监,捐资修文院,蒙府宪锡匾;修圣庙(连平学宫)捐貲,蒙州主李x锡匾,进州“崇善祠”享祭,进(惠州)府“劝善书室”享祭,进上坪大宗祠左五牌位享祭。惠奇公的长子谢呈孜(1732-1811年),是州庠、附贡生(由捐纳而来),乐于奉公,惠府改建院场,出身捐题以成美举;修连平圣庙,协理数载告厥成功;己丑(1769年)助米赈饥,蒙州主李x赐匾“爱及一乡”。若以呈孜公1811年去世的时间算,古坑四角楼至少也有两百年的历史了。照牛排考古www.ZhaoNiuPai.com/KaoGu
▲古坑四角楼
▲古坑四角楼入口
▲古坑四角楼内景
▲天井望月
▲古坑四角楼瞭望和射击孔
▲在仲贵公祠旁远望古坑四角楼
▲左侧消失的九井十八厅,照牛排摄于2017年
5)古坑村三角湖四角楼。过了观音亭,从古坑村的水口屋进去,经新屋、垇下、上营,在上营南边一百多米有一座四角楼(还没到三角湖)。这座四角楼四面环山,楼角有四层,已经完全没有屋顶,但围墙坚固而完整。古坑三角湖居住的是谢氏朝俯公的后裔,但不知是该四角楼由何人所建。
▲古坑村三角湖四角楼位置
▲古坑村三角湖四角楼
▲古坑三角湖四角楼正门
6)东南村上楼老屋四角楼(怀德堂)。上楼有两座相邻的四角楼,老屋一座,新屋一座。2021年国庆前夕,照牛排到上楼老屋看祠堂,当时有拍到前面两三个老楼角,但不以为意,直接我看到航拍图,才发现这又是一座四角楼式方形围屋,居中为祠堂(堂号:怀德堂),部分已经拆建。从族谱记载可知,上楼老屋由纬川公的夫人周氏及其子德宴公几兄弟兴建,至今约有两百年历史。
谢延潮(1729-1775年),字纬川,号在扬,是复渊公十三世孙,孔苕公后裔,族长谢振慇的祖父,其世系源流为:【复渊-福珍-仲斌-俊芳-通(5世)-廷棡-孔苕-裏-嘉璧-希崑(10世)-文诰-绍礼-延潮】。纬川公47岁去世,其妻周氏(1731-1821年)91岁去世后,梅州进士谢卿谋曾评价周氏福禄寿圆满:“孺人虽中年失耦,然六子俱臻耄耋,孙曾数十,成人者皆无损缺,非所谓福欤?自创基业,仓箱坐扔,非所谓禄欤?至于年享期颐,寿尤所罕也!”
纬川公的长子谢德宴(1755-1827年)“弱冠失怙,家贫弟幼,卒能佐母建基立业,使诸弟得以成立……乡中大疑大难赖公以剖决者常多。晚年虽拥陶朱之富,绝无垄断之行,救危济急,善不胜述,故州主黄x、府宪和x各皆赠匾旌奖焉。”也就是说,德宴公20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白手起家,辅助母亲兴建怀德堂,后来财富自由,又乐于助人,受到连平知州及惠州知府的嘉奖。
▲五修谱记载纬川公夫妇及其子德宴公
▲东南村上楼两座四角楼,图源:李庚
▲上楼老屋四角楼
▲上楼老屋四角楼的楼角
▲上楼老屋纬川公祠
7)东南村上楼新屋四角楼(体仁堂)。在怀德堂的东侧为上楼新屋,早在2021年时上新屋已全面换成琉璃瓦,但老屋基本还是原来的样子,新中有旧,置身其间令人印象深刻。从航拍图可以明显看到该围屋外围四角各有一个小楼角,前面两个楼角外墙已被粉刷,围屋中央为祠堂(堂号:体仁堂)。根据族谱记载,该屋由纬川公次子谢德宽创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93年历史。
谢德宽(1761-1842年),号宏量,是复渊公十四世孙,上楼老屋纬川公次子。德宽公“生平取与不苟,惟义是循,持躬谨厚,创业艰辛。道光辛卯(1831年),自竖房屋一所,名曰“体仁堂”,在于怀仁堂之左。”建这所房子时,其母周氏、长兄德宴公在几年前皆已仙逝,德宽公也71岁了,他携诸子从上楼老屋析居于此。东南上新屋卧虎藏龙,民国时的左族族长钜源公是其后裔,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出过西安交通大学及南京大学的才子。
▲六修谱记载德宽公
▲东南上新屋四角楼,图源:李庚
▲连平上坪东南上新屋
▲上楼新屋石街
▲德宽公祠(体仁堂)
8)东南村下楼四角楼(鹤和堂)。从105国道往上坪中学方向走80米,可见左侧有一围屋,其门牌显示“上坪镇东南下楼”。和上楼屋一样,起初我也没注意到下楼屋其实也是四角楼形方形围屋,围屋中间为波文公祠,祠堂中厅左侧梁柱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四周的围屋亟待整修,此屋已成无人居住的空心村。查阅族谱可知,东南村下楼屋由谢延澜始建于清朝乾隆戊子(1768年),距今已有256年历史,为“不拆类”文物保护点。
谢延澜(1715-1804年),字波文,是复渊公十三世孙,上楼老屋纬川公的堂哥(祖父皆为文诰公),其世系源流:【廷棢-孔苕-裏-嘉璧-希崑-文诰-绍智-延澜】。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54岁的波文公建宅“鹤和堂”,嘉庆元年时貤封登仕郎。连平州主丁x赐匾“荣膺月告”,学正谢振瑛赐额“优礼代受”。波文公九十大寿时,有人祝寿曰:“缅惟封翁,其性醇朴,其貌端庄。处己接物,恭俭温良。寿年九十,勅赠荣光。二子绕滕,昆季联芳。贤孙有八,文武名扬。本支五世,簪缨一堂。思公福泽,绘述难忘。他如赒贫乏、赈婚丧、助亭阁、捐桥梁,此公盛德,何待表彰?”寿终又輓以匾云:“德劭齿高”,联云:“德感上苍身覩四五代儿孙显耀,齿同山岳目觇三万日宇宙风光”。
▲五修谱记载谢延澜
▲连平上坪东南下楼屋
▲东南下楼(鹤和堂)
▲波文公祠中厅
▲中厅梁架
▲下楼鹤和堂现状,照牛排摄于2021年
9)三洞村留洞四角楼。留垌上楼、下楼屋原来各有一座四角楼,相隔二百米。照牛排查了一下地图,上楼屋的四角楼似乎看不到了。下楼屋的四角楼的四个楼角是四层的,周围是三层楼,在九几年还有人住,族人搬出后逐渐崩塌,2005年时还有瓦,目前仅有一圈相对较完整的残墙。在现代人看来破败不堪留洞四角楼,其实也是有故事的。
据说留洞下楼屋的四角楼是由上坪谢氏十九世祖仁修公所建,仁修公生于1813年,是西坪村竹园下本苇公的后裔。他经营木材和盐发了财,族谱上虽未记载经商一事,但从蒸尝也能看出经济实力:“公立有蒸租二十石,为递年夫妇祭醮之资”(七修谱删掉了蒸尝信息,此据六修老谱)。清代的一石(dàn)相当于一百斤粮食,20石就是两吨,其实扫墓无非是胙肉、三牲、鞭炮和老八盘,一般要不了几个钱,较常见的蒸尝租谷不过几斗几升,多的也就几石,像新镇岭下有131石租谷的大户懋年公毕竟是少数,预备这么多蒸租说明他们家在晚清的上坪来说很富有了。据说仁修公最初建造的四角楼雕梁画栋,相传有三炆鼎银存于底下,不幸被贼放火烧过,现存的四角楼是后来重建的。
▲六修谱记载仁修公(谢呈育)
▲上坪三洞村留洞四角楼
▲留洞四角楼旧照(谢永辉摄于2005年)
10)东南村排下四角楼(东安楼)。本文的压轴四角楼是东安楼,连平上坪东南村的80后应该很熟悉,90年代初他们还曾在这上小学。据《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连平县卷》记载,东安楼由谢顶升创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为三进一围方形楼角式围屋,总面阔及进深各40米。门额阳刻楷书“东安楼”,两侧楹联刻文“东山有笑傲,安泽祝盘圆”。中厅雕梁画栋。围屋外有四个角楼,高三层,约10米,以灰、沙、石夯筑,瓦顶硬山式。外墙设石制葫芦形瞭望孔和射击孔。东安楼的保存状态非常好,而且里面仍然有几家人居住。
谢顶升,可能是族长钜源公第三子谢鼎昇,生于清光绪庚寅(1890年),据1924年民国版《连平县上坪谢氏六修谱》记载,鼎昇公曾被“例授五品同知”,却未记载实绩。其长兄谢廷楠是“国学生、例赠五品”,七弟谢梓琴“例授五品”,皆无实际的职务,也许是捐纳的虚衔。从族谱来看,鼎昇公的父亲谢钜源和五弟谢旭升都是清末民初连平上坪的风云人物,东安楼的创建或许和他们的关系更大。
谢钜源(1866-1922年),字寿泉,号清溪,是复渊公十八世孙,东南村上楼屋德宽公的后裔,其世系源流为:【延潮-德宽-振志(15世)-国赞-昆仁-钜源】。钜源公弱冠考取佾生,1889年考取州庠附生,1893年“考取超等优生,赴闱恩科乡试,恽阁学、端抚宪考取贡士。奏部选儒学,历任同知各宦,诰封奉直大夫(从五品)。却聘不仕,隐居静修,著述尊经,仿陶靖节(陶渊明)《归田园》辞。壬子(1912年),阖族公推族长,乡董力疾,保护桑梓,任事五载,仅表清白二字,克尽五伦,睦族爱人。”钜源公曾倡捐董理七修大宗祠,董修二世、三世祖祠,在惠州府城创建“文节试馆”以惠士林,联远近宗支六修族谱并董理编次,舍款造桥砌路,捐修各庙庵寺塾。钜源公的祖母温氏、母亲张氏,一门连续两代贞节,含辛茹苦,当省郡下乡了解节孝事迹时,族人都褒奖温、张二氏,之后准予旌表节孝,建坊同祀惠州府西湖节孝祠,并批准在上坪上楼屋西北角创建姑媳节孝祠和“获训家塾”,以示教化。
六修谱记载钜源公
谢旭昇,生于光绪乙未(1895年),字明斋,号雁鸣,是复渊公十九世孙,钜源公第五子。旭升公在晚清时是国学生,进入民国以后“历充河源县第四、第六区警察分所长,县署游击队正队长,文昌县游击队正队长,粤军十一支队第二统第二营营长,粤军步兵第七旅少校副官。”未到而立之年却官运亨通,可谓年青有为。
据老石先生说,钜源公的其他几个儿子在上坪、连平和惠州经商,并在江西大吉山开有矿业公司,生意红火,家境颇为殷实。
▲六修谱记载旭升公
▲东南排下东安楼
▲东安楼的楼角
▲东安楼中厅
▲东安楼雕梁画栋
▲上坪较少见的青麻石雕花柱础
▲东安楼曾被辟为小学
连平上坪现存的四角楼围屋,主要分布在与江西交界的古坑、旗石、东南村,中村也有类似的(比如排子、石阶下),屋形四四方方,其建筑特色与赣南客家围龙屋很相似,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的县级文保单位亟待相应的修缮和保护措施。这些大大小小的四角楼,其建造者未必当官入仕,但通常都比较有经济实力,四角楼是清代至民国时上坪的豪宅别墅。古建筑是不可再生资源,拆一座就少一座,拆掉想再看可就没有了。若把传统建筑活化利用起来,或许能为上坪的鹰嘴蜜桃事业增添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前些年上楼北边新建的“上坪人家”客家围屋,复刻四角楼造型并沿用老式瓦片和传统木工技艺,是不错的文化传承。
往期回顾(戳下方标题):
州志-你不知道的雍正《连平州志》 | 揭秘连平起源之迷 |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区别
牟爷是如何在连平白手起家的 | 《连平州志》卷之一:星野 | 《连平州志》卷之一:舆图
《连平州志》卷之一:八景图 | 连平新八景 | 建置1 | 建置2 | 建置3 | 建置4 | 建置5
《连平州志》卷之二:连平疆域、山川 | 连平风俗
《连平州志》卷之三:连平城池 | 连平公署 | CCTV央视《中国影像方志》连平篇
《连平州志》卷之四:连平学宫先贤先儒 | 祭礼祭品 | 冒籍 | 乡饮酒礼
《连平州志》卷之五:祀典-祭先农坛 | 祭关帝庙 | 贡赋1 | 贡赋2 | 贡赋3 | 贡赋4 | 贡赋5
《连平州志》卷之六:兵防1 | 兵防2 | 津梁 | 秩官 | 选举 | 貤封和乡饮宾
《连平州志》卷之七:人物,宦迹.武绩.人瑞.德量.义略 | 孝行.方正.耆硕.善行.耆寿 | 列女.贤母.寿母
《连平州志》卷之八:物产 | 古迹·寺观.坟墓 | 祥异.饥荒.旱涝.兵事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1,内管岩石壁记/征浰头祭文/蒙泉记 | 艺文2,鼎建州治碑记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3,修岩坡路碑记/重修三多桥记/捐修葫芦峒山路序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4,文山二女墓记/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铭/祭文烈女双正墓文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5,重修州城记/连平州明伦堂记/重建城隍庙记/祝圣寺记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6,牟公祠堂记/重修牟公祠序/牟公祠聚元会序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7,连平形胜记/圣迹岩记 | 艺文8,建立义学碑记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9,待赠若周何公传(何多才) | 艺文10,黄玫石先生传(黄志正)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11,曾得忠、王问臣合传 | 艺文12,何母颜孺人传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13,刘正烈传、墓、亭 | 艺文14,叶烈妇传
《连平州志》卷之十:诗1,牟应受的诗 | 诗2,何深的诗 | 诗3,颜希圣的诗 | 诗4,连平杂诗
族谱-上坪谢氏历次修谱时间 | 上坪谢氏明清老族谱 | 复渊公迁居上坪的时间
连平上坪谢氏的字辈 | 连平上坪谢氏家约(家训) | 仲辉公的兄弟 | 俊玮公派贤达
上坪谢氏七修谱错漏存疑 | 朝位公文武世家 | 从小水外迁的朝佳公后裔 | 岭下懋年公记
祠堂-上坪谢氏大宗祠历次修缮时间 | 上坪谢氏复渊公祠八修记 | 福珍、福颙公祠及洞主庙 | 上坪四角楼
仲富、仲贵公后裔祠堂分布 | 辉公后裔祠堂分布 | 南逸(俊玮)公祠重修记 | 朝应公祠始建年代初探
俊芳公后裔祠堂分布 | 俊璇公后裔祠堂分布 | 瑄公后裔祠堂分布 | 琪公后裔祠堂分布
连平颜氏府第分布 | 消失的连平学宫 | 消失的福音堂(连平中学前身)
连平谢氏八房祠(芝兰书室) | 连平上坪黄坑屋谢氏诚文公祠 | 2023年连平上坪谢氏祠堂进伙回顾
乡土-连平州城大小及攻城纪事 | 连平历年水灾 | 连平妇女(1946年 | 1928年) | 上坪三洞村办学记
连平革命斗争史 | 神枪手谢泮飘 | 黄埔县长谢静生 | 扬州起义何健生 | 颜伯焘厦门抗英及革职返乡
连平颜氏谁的官衔最高 | 忠信榕树下何氏 | 上坪大事记 | 上坪古代名人录 | 清代武举谢辉扬
下坪文魁丘庄 | 连平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中国高考状元现状) | 连平中学史 | 忠信中学史
蒙泉公剿匪往事 | 大湖寨的翰林曾冠英 | 上坪民意“镇长”谢朝佩 | 颜世清(书画收藏)、颜宝航
连平人民医院首任院长翁润苍 | 缅怀上坪古坑人谢开育 | 连平上坪祠堂文化简述 | 连平客家山歌
连平上坪客家锣鼓(锣鼓乐谱) | 连平过年(春节)风俗 | 十二月节索民谣 | 上坪老八盘 | 上坪粽子
连平上坪西禅寺 | 上坪谢氏十三景 | 下坪八景 | 上坪水口桥的来历 | 上坪街老照片 | 鹰嘴蜜桃史
连平电影院放映史 | 连平丧葬习俗 | 辉公墓(21年 | 24年) | 文龙公历代祖墓考 | 上正继诚公考略
朝征公墓 | 贵东市兴衰 | 新屋厦枫杨古树 | 颜宣甫“重游泮水”
颜检墓的现状和修造故事 | 明代顺阳王朱有烜墓出土记 | 安徽宏村游记 | 后收藏时代 | 上莞圣旨牌匾
本文出自【照牛排考古】博客,文章不定期更新,转载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http://www.zhaoniupai.com/kaogu/archives/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