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陂头剿匪任侠谢汝恭(庄度)
1)最近有陂头磐石围的朋友私信照牛排说,去年那篇《连平陂头文笔塔<帽子峰奎阁落成碑记>》里的五层古塔配图不是陂头奎阁(也叫奎星阁,俗称文笔塔),并发来资溪帽子峰奎阁及碑记的照片。2013年官方出版的《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连平县卷》不够严谨,字体工整的磐石围奎阁碑记中明确说明了塔的修建时间为“道光十九年(1839年)”而非明末清初,“阁建三层之高”说明陂头奎阁是三层而非五层,此外,文博人员在抄录碑记时错抄、漏抄非常之多。
1)最近有陂头磐石围的朋友私信照牛排说,去年那篇《连平陂头文笔塔<帽子峰奎阁落成碑记>》里的五层古塔配图不是陂头奎阁(也叫奎星阁,俗称文笔塔),并发来资溪帽子峰奎阁及碑记的照片。2013年官方出版的《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连平县卷》不够严谨,字体工整的磐石围奎阁碑记中明确说明了塔的修建时间为“道光十九年(1839年)”而非明末清初,“阁建三层之高”说明陂头奎阁是三层而非五层,此外,文博人员在抄录碑记时错抄、漏抄非常之多。
1)连平县陂头镇保留了非常多的古朴老围屋,其样式类似于上坪四角楼,规模和数量堪称连平之最。盖因银梅垌坪地处偏僻的山旮旯,解放前还有猛虎出没(陂头《谢氏复澈公宗谱》里有清代顺治年间谢氏族人打老虎的记载),同时为了防匪防盗,陂头谢氏各房殷实之家相继兴建围屋聚族而居。明代中叶,郑氏祖婆携陂头谢氏五世祖谢孟虎(1458-1539年)由西边的夏田迁居东边的莲塘冈,开万年后裔之福泽,成为复澈公派人丁最旺的宗支。
以信公房人丁兴旺,或许与其葬地有关,以信公被葬在翁源县英村铺石塘镇(今龙仙镇丰山村),坟名叫做“乌鸦落阳”(也写作“乌鸦落洋”),该墓远近闻名,民间流传着当年谢氏先祖与风水先生为以信公寻找真穴及下葬的故事,该风水宝地也曾引发官司纠纷。
连平陂头谢氏始祖谢复澈,与连平上坪谢氏始祖谢复渊,是堂兄弟,皆由江西锡洲(今赣州市赣县区攸镇村)迁居而来。在解放前,陂头原名银梅,很有诗意的地名,复澈公最初即落基于韶州府翁源县银梅图夏田村枫树下。之后复澈公夫妇俩返回锡洲,其子谢丽宝则在银梅建基立业,繁衍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二十余代。丽宝公逝世后,被安葬在翁源龙仙南浦的风水宝地——椒子山响岭,此地离陂头十多公里远,在乱世时筛地都艰难,遂由各房轮流祭扫
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长洲岛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俗称黄埔军校。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陆续迁校至南京,并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8年11月迁至成都,1946年1月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底迁往台湾。
1)正史往往是在改朝换代之后,由新朝书写。因为立场不同,历史人物的形象常常与真实面貌相去甚远,有些名人甚至被后人描写的狼狈不堪。最近照牛排读到一本民国十九年(1930年)连平县忠信区油溪洞楼下屋吴树彬先生写的《我的回忆》,作序者是刚从上海大夏大学毕业的外甥黄本康,该书忆述了民国时吴家受连平的贪官污吏、地方军阀和忠信的土豪劣绅欺压的悲惨故事
连平位于粤之东北,北界江西龙南、全南,东接和平,南接东源、河源、新丰,西邻翁源。1942年时,连平全县约有9.6万人口,七成是农民,当时的连平特产有蒜头、香菇和石灰。蒜头年产20余万斤,价值20余万元,在香港未沦陷之前多数卖到香港,之后仅销往东江一带。香菇每年出产七百余担,价值30余万元,销路跟蒜头差不多。石灰每年出产七千余担,价值14万余元,主要在本地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