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初代iPhone开始使用30针Dock接口。乔布斯去世后,从2012年的iPhone5起,改用Lightning闪电接口,沿用至今。2023年9月,苹果公司终于把祖传的Lightning接口换成安卓/鸿蒙世界广泛应用的USB Type-C,这一挤牙膏式的更新(妥协),甚至成了iPhone15最大的卖点。
2)USB Type-C也称为USB-C,是一种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扁平、正反插都行,于2013年的USB 3.1开始引入。Lightning与Type-C,苹果起步稍早,一个封闭,一个开放,十年下来,Lightning的最高传输速率停留在5Gbit/s(2008年USB 3.0的水平),Type-C若用2019年USB4协议最高传输速度能达到40Gbit/s;Lightning最高仅支持30W的供电,Type-C采用2021年USB PD 3.1充电协议后最高支持240W的供电,都能给笔记本甚至电驴充电了。
3)苹果官方486元1米的雷雳4(USB-C)Pro连接线暂且不论,一根USB-C to Lightning的第三方充电线居然比20W的充电器贵2倍,iPhone15的USB-C to USB-C的充电线价格明显下降。
4)从1996年USB-IF组织发布USB 1.0,至今已有28年,标准进化到USB4。早期的USB接口是4PIN的,传输速率仅有1.5Mbit/s,仅有2.5W(5V 500mA)的供电能力,最初只是用来连接键盘、鼠标、打印机和摄像头。2000年的USB 2.0把传输速率提高到480Mbit/s(即60MB/s),提供USB-A、USB-B、Mini-USB、Micro-USB等多种形态的接口。
USB接口发展历程
5)现在用到最多的USB接口,除了USB 2.0外,还有3.x,后者的命名被Intel主导的USB-IF联盟搞的太复杂,USB进化历程如下:
2008年发布USB 3.0标准【也称为USB 5Gbps,最高传输速率为5Gbit/s,即640MB/s,支持4.5W(5V 900mA)的供电,深蓝色底胶9PIN接口】;
2013年发布USB 3.1标准【也称为USB 10Gbps,最高传输速率为10Gbit/s,即1280MB/s,最大供电功率提升至100W(20V 5A),最低供电是4.5W,一般是红色或青色底胶接口,开始引入24PIN的Type-C接口】——速度对标2011年款MacBook Pro的Thunderbolt 1.0端口;
2017年发布USB 3.2标准【也称为USB 20Gbps,最高传输速率为20Gbit/s,即2560MB/s,最大供电功率维持100W(20V 5A),最低供电是4.5W,只有Type-C一种接口形态。有人说这是孤儿协议,因为有这种接口的电脑太少太贵,2021年微星在Z590上通过Intel芯片组整合的方式开始集成USB 3.2Gen2x2技术,后续的Z690与Z790主板也有该接口,B560和B660主板也带有该接口】——速度对标2013年款Mac Pro的Thunderbolt 2.0端口;
2019年发布USB4标准【有半速的USB4 20Gbps,也有满速的USB4 40Gbps,最高传输速率为40Gbit/s,即5120MB/s,最大供电功率飙升到240W(48V 5A),最低供电是7.5W,只有Type-C一种接口形态】——速度对标2016年款MacBook Pro的Thunderbolt 3.0端口、2021年款MacBook Pro的雷雳4.0端口。为了支持更多设备,雷电3和雷电4协议都采用USB Type-C接口,提供100W的电源可用于笔记本电脑充电,提供15W电源可用于配件供电。2019年Intel的Ice Lake第10代酷睿CPU集成Thunderbolt 3,2020年Tiger Lake第11代酷睿CPU集成Thunderbolt 4。
2017年之后,USB 3.0被改称为USB 3.2 Gen 1,USB 3.1被改称为USB 3.2 Gen 2,USB 3.2被称为USB 3.2 Gen 2x2。改名之后更乱了,照牛排觉得还是按年份和速率来区分比较靠谱。
USB接口的实际传输速度有很大的弹性,这玩意不象CPU、内存和硬盘这么受人关注,电脑厂商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会偷工减料(很多2023年最新款的电脑上仍在采用USB 3.1的集线器搭载USB 3.0的接口)。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还是2013年的USB 3.1标准(USB 3.2 Gen 2),也就是10Gbps的速度。
若想体验更快的传输速度又不在乎价格,可以找那些支持USB4 40Gbps或雷电4的设备,现在最快的USB4移动硬盘读写速度在3800MB/s左右(采用祥硕ASM2464PD主控芯片),价格要三五百元。雷电4协议的总带宽是40Gbit/s,其中用于数据传输的PCIe通道带宽是32Gb/s,与电脑主板PCI-E 3.0x4的M.2相当,支持双4K或单8K显示屏,用于DisplayPort信号的带宽是18Gb/s。USB4、雷电4、雷电3皆采用Type-C接口,后两种带有雷电标识。比较坑的是,雷电3、雷电4和USB4都只兼容USB 3.2 Gen 2(10Gbps的速度),一般不支持USB 3.2 Gen 2*2(20Gbps)。
USB Type-C(USB-C)与Thunderbolt雷电接口外观
6)手机端的Type-C接口标准相对较低,在小米13 Ultra发布前,小米系的手机USB协议均为2.0版本,哪怕是去年的旗舰机型小米13和红米K60 Pro也是如此,直至小米13 Ultra才将Type-C接口升级为USB 3.2。今年的小米14全系列升级至USB 3.2标准,其中小米14支持5Gbps速率(其实是2008年的USB 3.0),小米14 Pro则支持10Gbps标准(其实是2013年的USB 3.1),后者的传输速度比同级别的上代机型提升20倍。不过,小米附赠的充电线规格依然是USB 2.0的。
苹果iPhone 15标准版的Type-C接口速度是USB 2.0的水平,iPhone 15 Pro/Max才采用最高10Gb/s速率的USB-C接口,也就是USB 3.1的水平(iPhone 15 Pro/Max包装盒自带的C-C线依然是USB 2.0的,若用好点的固态硬盘和数据线来测试,从iPhone 15 Pro传输一个6.7G左右的视频到电脑仅需8.58秒,即799MB/s!)。这些手机厂商够抠的,五六千甚至八九千都花出去了,居然还换不来一根USB 3.1的数据线。
7)作为USB-C接口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苹果在其它产品端早就开始用C口了,比如2016年或之后推出的MacBook Pro就采用了USB-C充电口,iPad Pro 2018也开始用Type-C充电接口,苹果手机成了Lightning接口的钉子户。2022年10月4日,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充电头法案,规定从2024年底开始,所有在欧盟境内销售的100W以内便携智能设备新机(包括手机、平板等)必须使用USB Type-C充电接口;从2026年起,笔记本电脑的充电器也要用USB Type-C充电口。Type-C已成大势所趋,傲慢的苹果为了欧洲的生意只能认怂,靠MFI认证收保护费的日子到头了。
长城GT35固态硬盘+SSK飙王HE-C329 Pro硬盘盒
8)照牛排最近在拼多多百补买了一块M.2接口的长城GT35固态硬盘(277元,容量1TB,英韧主控,长江存储颗粒,PCIe 3.0),搭配SSK飙王HE-C329 Pro硬盘盒(63元,RTL9210主控,USB 3.1速度,支持M.2 NVMe/SATA双协议)。这个组合比普通U盘稍大,却比2.5寸的移动硬盘小很多,拿来当U盘用非常完美。在我2017年买的笔记本上测试,电影类大文件的平均写入速度为260MB/s(瞬时速度三四百MB/s,8.36G的电影传了32秒),速度跟我去年买的16TB希捷机械硬盘差不多。这么低的速度完全是受层层硬件压制——笔记本采用蓝色USB 3.0接口(连Type-C接口也是挂在USB 3.0集线器上的),系统盘采用M.2 SATA协议的三星860 EVO(读写速度极限是五六百兆每秒),这款硬盘盒最快1秒传1GB。若把硬盘盒拿到新款电脑上测试(速度为350到700M每秒),或把硬盘直接插入主板,会有更好的发挥(1TB版长城GT35的最大读取速度为3500MB/s,最大写入速度为3100MB/s)。
9)2023年8月29日,搭载7nm麒麟9000S芯片的华为Mate60系列手机上市,一机难求,对我来说6999元实在下不了手,更不想溢价买。恰逢2021年上市配备麒麟990E芯片的老款Mate40E在京东和拼多多重新上线,感觉没必要多花五百块钱追Pro版的麒麟9000L,但是有必要多花五百块钱增加128G的内存,最终花3488元入手2022年8月出厂8+256G的Mate40E,这是我买过最贵的一部手机,算是为华为清库存尽绵薄之力吧。Mate40E使用了56%的国产配件,其中包括京东方的周冬雨屏。
10)在摄影方面,苹果iPhone似乎有一定的优势,拥趸众多。预算不多的话,可以考虑老款。逛了一圈闲鱼、B站、京东和拼多多,考虑实用性、电池健康度和价格,建议朋友在爱回收京东店买2021年款128G版iPhone13的二手货,95%新的2675元,比苹果京东店的同款全新机便宜1200,比苹果官方价4699便宜4成。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花两千多买一台两年前的二手货不太划算,奈何苹果机挺保值——四年前上市的iPhone 11自用机在闲鱼还能卖1500元。
转载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本文地址,若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本文地址:http://www.zhaoniupai.com/archives/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