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连平隆街14张卫星照片
据雍正版《连平州志·都里》记载,连平州长吉图包含5社:溪东(村名软坑、马峝、船峝、新峝、东叶坡),田源(村名大岗坪、谭峝、大路背、小蓆、水西司、戈罗),大田(村名小水、碓陷石、大田墟、梅峝、河角),沐河(村名归龙埔、岑窖、伏水、银塘、百口塘墟),双岭(村名砂心、曾河坝、迳头、砂圳、双头)。长吉图的管辖范围包含现在的隆街镇、田源镇,还有溪山镇的一部分。有些地名沿用几百年至今,有的是同音字,甚至是客家话的同音字(比如双岭与崧岭,碓陷石与碓砍石)。百口塘墟即百叟墟,大田墟可能是后来的隆兴街。
改革开放40余年,尤其是最近20年来,粤北偏僻山城连平被卷入城镇化的历史洪流,乡镇也不例外,无人居住的客家老围屋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和岁月的拆迁,围屋逐渐失去原来的样貌。1983年底,美帝利用锁眼侦察卫星,在百公里高空拍下了隆街的巨幅卫星影像,比1969年拍的更清晰,我们从这些珍贵照片中,可以看到42年前的隆街。目前连平隆街镇下辖20个村,分别是沙心村、长沙村、沙圳村、双头村、三坑村、梅洞村、古石村、贵岭村、立新村、东坑村、东埔村、隆东村、隆兴村、隆河村、镇南村、径头村、龙埔村、沐河村、百叟村、岑告村,除最后5个村没拍到外,其它村落都有比较清晰的卫星图像,下文将从北至南依次展示。照牛排只去过隆街沙心和长沙村,在这些老照片上面标注地名时虽然参考了多种现代卫星地图,也难免出错和疏漏,欢迎在评论区补充和指正。
▲1983年隆街北部卫星地图(今沙心村)
从众多的航拍图片可见,80年代以前的学校都是“口”字形的单体建筑,可能只有教室,极少有球场、操场、宿舍之类配套场地。比如现在的沙心小学,在83年时只有一小块地方。更显眼的,是在山脚、水畔或田心平坦空旷地带的方形围屋,多辅以半月形鱼塘,比如朝阳围。隆街沙心村住着很多从连平上坪迁来的谢氏复渊公后裔,上垇为赖氏,大围有吴氏。
▲1983年隆街北部卫星影像(今沙心村)
隆街崧岭中学,前身是1976年6月在沙心小学附设的初中班,1980年始有其名,由水口庙改建而成。崧岭中学南边毗邻崧岭街,说是街,其实在83年时街边并没有多少建筑,但却是通往长沙村、沙圳村、双头村、径头村的必经之路。2019年,陂头夏田村、隆街长沙村、东坑村、忠信司前村、大湖镇大湖寨同时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长沙比较有特色的建筑有赖氏的大夫第(四角楼)和丽江楼,长沙村民以赖姓为主。
▲1983年隆街长沙村卫星照片(今长沙村)
沙圳村位于山间的狭长地带,比较偏僻,居者有叶、黄、陈等姓,目前有两家民宿。
▲1983年隆街北部卫星地图(今沙圳村)
双头村西边山上现在有个小水库,在83年时还没建。
▲1983年隆街北部卫星图像(今双头村)
三坑村位于两河交汇处,一条是连平河,另一条是从沙心、双头和碓砍石流下来的山坑水。
▲1983年隆街北部卫星地图(今三坑村)
隆街梅洞村北边现在有工业区和小区,有梅洞小学,去年还在隆街下楼一带创办了一家“连平南山实验高级中学”。在改革开放初期,梅洞只有一些黄、江、廖、谢氏的围屋。梅洞村大坪屋是翰林黄叔显的老家。
▲1983年隆街北部卫星影像(今梅洞村)
隆街古石村下围,在现代地图上已经看不出围屋的样子了,但在83年时还很完整。
▲1983年隆街北部卫星地图(今古石村)
再往南,就进入大片的坪峒了,民居也多了起来,不知贵岭村和立新村都有哪些姓氏?
▲1983年隆街北部卫星图片(今贵岭、立新村)
立新村5座祠堂并排朝向西北。
▲1983年隆街北部卫星地图(今立新村)
隆街东坑,是连平6座传统古村落之一,村里有叶氏罗山公祠和永兴围。
▲1983年隆街西北部老照片(今东坑村)
隆街东埔,给照牛排最早的印象是我们上坪谢氏复渊公之子谢福宝(八郎)后裔的迁居地。1983年时,东埔小学还没有球场,隆街第二中学直到1995年才得以创办,目前在隆街二中旁边建有两个小区。东埔村住有林氏、郑氏、谢氏等。
▲1983年隆街北部卫星资料(今东埔村)
最后两张图是隆街目前的核心地带,大家可以点开放大查看。在民国以前,长吉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在现在的隆街镇南边的百叟村和龙埔村,以及田源镇水西村,百叟墟和水西都曾设有巡检署(相当于派出所),这些地方离新丰江更近,往来河源及省城水运方便,商贸发达。随着河水枯竭、船舶搁浅,水路运输在20多年前就已经不可行。
▲1983年隆街中部卫星影像(今隆东、隆兴村)
1942年秋,欧坤塘、叶应元等七人在隆兴街南边创办“长吉私立初级中学”,即今隆街中学。在1983年时,隆街中学的布局与今天无太大差别,跟忠信中学一样已有宽阔的操场和跑道。后来的隆街中心小学,在83年时还比较简陋。隆街墟北侧,现在华隆综合市场的位置,83年时还是一片尚未治理的河道,国道105线(京澳线)也尚未改道至隆街中学与隆街中心小学之间。从隆东村、隆兴村、隆河村、镇南村各屋之名,可知居民姓氏有邬、赖、卢、徐、李、季、黄、潘、张、颜、叶、罗、何、周、丘、江,等等,2022年考入北大的潘飘熠是隆兴村人。
▲1983年隆街南部卫星影像(今隆河、镇南村)
隆街河角,指向一大片肥沃的土地,我量了一下,河角坪长约3公里,宽1公里,连接隆街镇南村与田源永吉村,河角坪的黄花风铃木林现在是网红打卡地。解放前的1947年春节前夕,此地迫降过美国民航飞机。文革期间,隆街公社河角坪曾设立“五·七”干校,连平县内一大批被认为“有问题”的干部、职工、小商贩、旧官吏先后被下放至此参加劳动。嘉庆年间,河角乡信众还为长吉“洪圣庙”捐铸过一口百余斤重的铁钟。竹头围,是隆街长沙赖氏最初的落基之地。(文/连平上坪 谢添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