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上坪惠西村新屋厦客家锣鼓
1)2024年2月11日龙年春节正月初二,也就是昨天,村里难得召集到俊玮公房下三位锣鼓师傅(谢国李、谢观尧、谢朝添),组成一支完整的上坪锣鼓队,经过短暂的锣鼓记忆“唤醒”和“热身”之后,三位师傅配合默契,演奏状态渐入佳境,我有幸在现场录了这个完整的锣鼓视频,以供本村的后生们观摩学习,希望把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民间技艺传承下来。
1)2024年2月11日龙年春节正月初二,也就是昨天,村里难得召集到俊玮公房下三位锣鼓师傅(谢国李、谢观尧、谢朝添),组成一支完整的上坪锣鼓队,经过短暂的锣鼓记忆“唤醒”和“热身”之后,三位师傅配合默契,演奏状态渐入佳境,我有幸在现场录了这个完整的锣鼓视频,以供本村的后生们观摩学习,希望把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民间技艺传承下来。
1)过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辛亥革命以后称为春节,一般是从腊八或小年开始,直至元宵节。春节民俗包括祭祖敬老、祈福、祈求丰年、祭灶神、贴春联年画、除夕守岁、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等等。
1)198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谣、谚语集成广东卷·连平县资料本》,有一篇《二十四节索歌》,其搜集整理者为刘娘泉、廖莉和吴鸿权。歌谣里提到的“嘉应州”,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梅州的旧称,其中还包含不少梅州兴宁的地名,说明这是原产于梅州客家地区的民谣,据说1935年以前此歌谣已经流行,或许在连平县忠信、高莞等乡镇也曾流传过。
1)连平上坪客家锣鼓,应该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吧?这种锣鼓主要有铛、大锣、铙钹三种乐器,一般没有鼓,是旧时上坪客家人举行丧葬、舞香火龙、嬲新年、厅厦进伙时必然演奏的助兴音乐,其起源已无从考证。最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火葬及外来锣鼓队的兴起,传统的上坪客家锣鼓已然式微,在办丧事及祠堂重光等重大活动时,上坪锣鼓的美妙声音被嘈杂的外来锣鼓队所吞没,演奏者也常常坐在不显眼的角落,令人唏嘘!
1)2019年春节期间,照牛排探访了连平上坪镇下坪石陂头的几座丘氏祠堂,看到景清公祠东北侧的门楣上悬挂一块“文魁”牌匾,两侧的小字疑似被重新描墨。这是谁的匾呢?
1)2020年照牛排在公众号上连载了雍正八年版《连平州志》的八成内容,期间中断了两年多,2023年12月下旬以来我继续完成剩下的艺文、诗文部分,经过一个月的密集更新,今天总算可以交差了。为了方便查找,很少标题党,尽量不做缺乏史实依据的演绎,内容以原著为准,只是简繁并不统一(我认识的字直接就用简体了),缺少趣味性,断句也未必正确
1)百岁公的长子颜子佐(1641-1705年),似乎不太受人关注,翊皇公曾在1697年左右以贡生身份参与校阅韩师愈版《连平州志》(韩志),雍正版《连平州志》记载他有孝行和德量——“性方正不设城府,遇公事有营私者,直言无隐,事过即化。或有龃龉不合,向前辩论至辄释然无可语,其德量服人盖如此。”颜子佐是进士何深的外公(何深长子何廷楠亦为进士),也是进士颜希圣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