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上坪祠堂文化简述
1)连平县上坪镇,位于粤北山区,毗邻江西,是国道105线入粤时经过的第一个乡镇。上坪人口约有3万人,其居民姓氏主要有谢氏、陈氏、丘氏、黄氏、张氏、刘氏,等等。同一位祖公(或支派)的裔孙往往聚族而居,各姓的祖先来到上坪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个以祠堂为中心的自然村落(客家围屋)。上坪境内祠堂星罗棋布,总数量约有一百多座,小小的乡镇竟有如此多的祠堂,可见上坪客家人尊祖敬宗之风甚盛。
1)连平县上坪镇,位于粤北山区,毗邻江西,是国道105线入粤时经过的第一个乡镇。上坪人口约有3万人,其居民姓氏主要有谢氏、陈氏、丘氏、黄氏、张氏、刘氏,等等。同一位祖公(或支派)的裔孙往往聚族而居,各姓的祖先来到上坪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个以祠堂为中心的自然村落(客家围屋)。上坪境内祠堂星罗棋布,总数量约有一百多座,小小的乡镇竟有如此多的祠堂,可见上坪客家人尊祖敬宗之风甚盛。
1)普通话是我们与外地人交流的标准语言,客家话则为连平人回到家乡的特色语言。上高中时,照牛排认识了来自连平各乡镇的同学,大家同为连平人,却飙着口音不同的客家方言,挺有趣的。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很多有特色的土话、接地气的民谣山歌,正逐渐凋零。
1)连平何氏“叔侄同科、父子进士”的典故,都与何深有关。叔侄同科,讲的是年纪相差6岁的何多学与何深叔侄俩,于1696年同科中举。父子进士,说的就是何深和他长子何廷楠,时隔37年先后考中进士。明清时举人和进士的含金量,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还要高,因为中式者是有当官资格的,相当于从北大出来又考上了公务员。
1)在《连平八景图》一文中,照牛排摘录了雍正版《连平州志》中描写连平老八景的所有古诗(约44首),全文上万字看着都费劲。现在更新到州志末尾的诗文部分,连载时我将打乱顺序,按作者来归类,通过还原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来理解古诗的意境,此前未连载的诗文也会陆续发出来。
解放后的《婚姻法》和最新的《民法典》都规定我们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如今离婚、改嫁、出轨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但在旧社会是有伤风化的。明清时期政府提倡妇女守节,即使丈夫死后也别改嫁,那些殉夫或终身守寡的节妇甚至能得到官方的表彰,所以照牛排说每一座贞节牌坊背后都有悲剧。
朝代更迭之初民心不稳,连平刚进入清朝时在短短4年间换了4位知州,刘宏祚因内管营叛兵破城而投井,蒋世珍被守备吴章诬陷致死,蒋夫人刘氏亦守节殉夫。连平知州蒋世珍是从五品文官,连平守备吴章是正五品武官,文武内讧为红颜。刘夫人去世后,被连平人安葬在城南乌石坳山脚下的连岘亭旁
1)连平上坪谢氏五世祖琪公(1459-1519年),是瑄公的亲弟弟,廷株公之父,也是仲玄公派下枝叶繁茂、英才辈出的分支。琪公生活在明朝天顺至正德两个己卯年间,60岁时成为乡饮冠带宾。琪公祠位于下楼村增坑屋,据说1993年左右祠堂部分被火烧之后就慢慢坍塌了,至今未曾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