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马云:永不放弃

  马云关键点金术

  1、坚持: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可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没能做到坚持,没有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名人典故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困难面前,在别人不相信B2B能赚钱的形势下,是坚持,是认准了就永不放弃让马云冲破重重的阻碍,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2、创新:在亚马逊、eBay已有电子商务模式之后,马云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另辟蹊径独创了B2B的互联网模式。关于这一点,马云说,现在的各种模式太多了,你老是研究别人,脚步就自然而然跟过去了。研究对手只会伤害了你,因为你把你自己的强项丢掉了。

  读书不入流就英语好

  和所有的互联网精英不一样,马云不仅没有一流高校的学历和一流企业的从业背景,相反,他从不讳言自己不懂互联网技术,至今还只是会收发E-mail和上网浏览等基本操作。

  马云笑称自己脑子笨,觉得自己算又算不过人家,说也说不过人家。“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的话,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

  1964年9月10日,马云出生在杭州西子湖畔一户普通人家。马云以调皮捣蛋闻名,学习并不出众。

  从小学到中学,看起来骨瘦如柴的马云拥有一个和自己身体条件很不相配的爱好:打架!

  因为打架,他不止一次受过处分,不止一次受过伤,伤得最重的一回身上缝过13针,也曾多次被迫转学。

  这个调皮学生中的佼佼者、懵懂未谙世事的马云在父母、老师眼里真是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认识他的人对他的前途从未抱有希望。

  马云自己也从未想过要好好地读书上一流的学校。从小到大,马云念过的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小学考重点中学考了三次没有考上,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才考了个师范学院,数学只考了1分。

  唯一可以说出口的,就是他的英语稍好一点。尽管没有家学渊源,父母连英文字母ABC都不会,但12岁时的马云就喜欢上了英语并用心地学习起来。

  1979年刚改革开放那阵子,到杭州旅游的外国人渐渐多起来,马云一有机会就在大街上逮着人家练口语。就这样,从未出过国的马云练就了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这对他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多年后,他在面对BBC等世界各大媒体采访时应对自如,在各地演讲时也侃侃而谈,表现出来的气度丝毫不逊色于人,令人顿生敬意。

  马云第一次考大学失败后,便投身社会。他当过秘书,也做过搬运工作,踩着三轮车帮人家把书刊扎在一起,25本成一包,踩10公里路通过火车渠道转发到其他地方。尽管如此艰苦,但马云从未放弃。

  后来边工作边考大学,考试成绩还是不怎样。也难怪,在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前,他的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要是考上大学,我的名字倒过来写。”

  可世事难料,无巧不成书。第三次高考后,不被看好的马云偏偏跌跌撞撞地考进了杭州师范学院,尽管只上了英语专科的线,但由于本科同专业招生不满,马云被调配进入英语本科专业,捡了个小便宜。

  对此,马云说:“当时的成绩只能选杭州师范学院,因为那是师范没人念!”在谈到考大学的这段尴尬经历时,成名后的马云并不回避,反而喜欢拿这三次高考自我调侃为“帮助成绩不好的人找回信心”。

  马云的小时候“成绩不好”,可以归于年少时的贪玩。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等他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时,马云完全变了个人。考上大学后的马云把往日打架的劲头完全转到了学习上,彻底改变了以前的形象。他坚持清晨跑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或者一有空就一个人跑到宾馆门口跟老外“对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习上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马云不仅顺利当选为学校学生会主席,还再接再厉登上了杭州市学联主席的位置,这对于一个参加三次高考才被录取,曾经调皮得不能再调皮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个奇迹。

  毕业后,当其他同学都成为中学教师时,马云却是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个毕业生中唯一被分配到大学里教书的学生。当他被派到杭州电子工程学院当英语及国际贸易讲师时,师范学院的校长自豪地说,马云是杭州师范学院的骄傲,希望他能够至少教上5年的书。在任教期间,尽管马云才而立之年,但他还是被学校评为十佳杰出青年教师。

  在国内互联网圈内,马云的能言会道就像搜狐张朝阳的时尚、盛大陈天桥的稳重一样出名。说到自己的口齿伶俐,马云说那主要是当年教书的时候锻炼出来的,上台一开口不备稿子也能滔滔不绝停不下来,尽管信手拈来,但能自圆其说。

  据了解,大学毕业任教不久,马云到了杭州一家夜校兼职教外语,由于讲学异常精彩,每当他讲课,许多班级便不用上课了,因为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跑去看马云“表演”,而且这种“表演”效果还相当不错,基础极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调教,居然纷纷在课堂上满口流利的英文。

  说起那段经历,马云依然得意洋洋,还自称比李阳的疯狂英语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正让人脱口讲英语。

  不懂网络的网络人

  精力过人、内心从不安份的马云并没有因为繁重的外语教学任务面放弃对未来生活的追求。1991年,还是外语教师的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因为第一个月收入仅700元,而房租就要2000元,这样的亏本生意遭到别人的一致讥讽和嘲笑。

  当大家对海博翻译社的信心开始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坚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

  为了他心中的理想,工作之余的马云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下广州到处去进货。为了拓宽盈利渠道,马云进行多种经营,翻译社卖起了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更让马云欣慰的是,如今海博已经成为杭州乃至浙江最大的翻译社。

  马云说,他一直有一个理念,那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会赚钱的。

  初次下海的艰辛与成功经历,都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5年,外语说得好的马云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在西雅图,马云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由于对电脑一窍不通,朋友让他输入一个词时,他输入了Beer(啤酒)这个词,结果显示的有德国、美国等地的啤酒,唯独没有中国的。他再好奇地输入了China(中国)一词时,电脑的反应是“没有数据”。而在输入中国历史时,出现的只有一则50个字的短文。爱国的马云看到这些,第一个反映就是为什么没有中国的东西呢?

  刚刚学会上网的马云,首先想到的就是为他的翻译社做一个网上广告。1995年4月,回国后的马云用他天生擅长的调皮因子做了一个实验——请朋友给自己在杭州的翻译社做了一个叫做“海博网络”的公司主页。没想到在3个小时内,就有7个来自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读者浏览。这让他为之一振:这个东西有很大的潜力和影响力。

  马云说,他感觉网络肯定会影响整个世界。在中国国内还没有网络这个东西,但网络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他那时也说不清楚。

  没想到5年后网络经济盛极一时。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金矿的马云随即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而此时,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的马云,校长正要提拔他,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涉足网络对于马云来说,不仅仅是因为调皮,更在于商人独有的精明。要知道,那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那时的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风险投资家尼葛洛庞蒂刚刚写就给他日后带来世界声誉的《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那时在北京,据有“中国互联网先驱”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钱华林教授对互联网也才略知一二……

  在这样的情形下,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面对众人的反对,马云请了24个朋友到家里来商量。马云给他们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仍听得云里雾里,就像听“天书”一样。等最后大家一起表决的时候,23个人说放弃吧。只有一个人赞成马云可以试试看,如果不行的话,赶紧收手。

  讨论之后,马云静静地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他说,哪怕是24个人全反对他也要干。

  可马云哪来这么大的信心和决心呢?现在回过头去,马云坦言,其实他最大的决心信心并不是认准了互联网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而是自己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去闯去试了,说不定就能闯出一路光明大道,不行还可以回头。在机会面前,做都不敢去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马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叫好。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成立了,网站取名China Pages(中国黄页)。这是国内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同时也在国内最早形成主页发布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成功地发布了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

  中国黄页网刚创立的时候,马云每天出门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请人家心甘情愿同意付钱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可那时对互联网一无所知的大多数杭州人根本就不相信他,在那段时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有人甚至说他十足就是一个跟一大帮人神侃瞎吹的小市民。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年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邀请他出任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资讯部主管。马云决定到北京发展。他带着“中国黄页”的6个新人,从杭州来到北京。

  “如果说我这辈子骗过人,就骗过这6个人。”那时,马云跟他们说,只要跟着马云干,机会多多。其实说实在的,当时马云自己心里也没底。说机会多,只是给他们打气而已。

  马云一行加盟到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后,主要运作该中心所属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他的领导下,中心的资讯交流组在1998年的业务收益达到540万元,纯利达287万元,这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盈利的公司。

  马云回忆起这段一年多的工作经历时,认为自己受益匪浅。他说,杭州只是一个小城市。等他到了北京后,他学会了从全国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不仅眼光更宽,经验更多,同时更加了解全国企业电子业务发展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在那中国互联网大潮风高浪急之时,马云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因为坚持挺过寒冬

  1999年2月,马云到新加坡参加亚洲电子商务大会,发现讨论的是亚洲的电子商务,发言的85%是美国人,说的全是eBay、亚马逊。他突然蹦出一个想法,亚洲要有自己的模式,中国要有自己的模式。

  欧美的电子商务市场,大多是针对大企业的,亚洲电子商务市场主要在中小型企业,这两种市场不可能用一样的模式。马云决定创办一种中国没有,美国也找不到的模式。

  1999年3月,马云又做出惊人决定:回到杭州重新创业。至今马云还清楚地记得,在北京那个寒风萧萧的冬天,别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杀回老家去呢?

  马云说,回到杭州创业,是为了避开所有人的干扰。那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被人关注,而是埋头苦干。特别是网络经济出现大规模“泡沫”的时候,“我们要做扎实的事情”。此外,马云另外一个想法就是那时在北京做得太累了,想回到舒适安逸的杭州调整调整。

  马云自己是这么想的,但他的团队成员也会这样想吗?从杭州跟到北京的6个人,加上其他人马云的团队一共18个人。当时马云给他们3天时间考虑,回去的条件是每月只有500元工资,在加拿大MBA毕业的同事也一视同仁。如果留在外经贸部,那么他们要名有名,要利有利,可以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与此同时,那时各大互联网公司也正在招兵买马。马云给他们说的是,想留京的他介绍去雅虎、新浪等。

  一边是实惠,一边是梦想,有时很难做出抉择。但几分钟之后,18个人已经一致决定“一起回杭州去!”被梦想所激动的18个人还来到长城,在长城上宣誓“要做一个伟大的企业”,有一种壮志凌云的感觉。

  回杭州后的创业动员会是春节后在杭州马云自己的家里举行的,爱出鬼点子的马云特地找了录像师现场拍摄。在这个动员会上,大家在“不向亲戚朋友借钱”的前提下,筹集了50万元本钱,马云同时约法三章:大家不要想靠资历任高职,“你们只能做个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得另请高明”。(如今7年过去了,这18位创业元老大多已经成为阿里巴巴的核心骨干。)

  1999年9月,阿里巴巴横空出世。阿里巴巴成立后,便明确其发展方向是为商人建立一个全球最大的网上商业机会信息交流平台。但采用什么模式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不管是eBay还是亚马逊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他毅然做出决断,放弃鲸鱼而抓小虾米!也就是说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马云是这样分析的,如果把企业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当然是占大多数的穷人的世界。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他就是要成为领导穷人闹革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人。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中小企业很多,也很散,就像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一枝筷子容易折,十枝筷子折不断。只要用互联网把这些小石子串在一家,那就会威力无穷。在马云的眼中,互联网就是以小搏大、积少成多的这么一个神奇的东西。

  这一理论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模式,那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B2B模式(ZhaoNiuPai注:英文Business-to-Business的缩写,即商业对商业,“2”是“to”的谐音),马云在整个互联网界首创的这一种崭新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eBay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

  目标是远大的,模式是新颖的,可现实是残酷的——阿里巴巴缺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云决心向全球出击,到各个国家去展示他那无人能敌的口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马云到各个大学做演讲,到电子商务网络会议和论坛上宣讲他的B2B模式。极具煽动性的口才和超越全球的商业思想,让听众们无不为之惊讶。

  马云马不停蹄地在全球的巡回演讲,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吸引客户,二是吸引风险投资,三是提高阿里巴巴的知名度。

  一回生,二回熟。风险投资商们慢慢地从马云的演讲中了解和熟悉了阿里巴巴,并对他的阿里巴巴新模式有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瑞典Wallenberg家族主要投资公司Investor AB副总裁蔡崇信考察了阿里巴巴,并加盟阿里巴巴之后,风险投资商接踵而来,纷纷与马云接洽商谈。

  在众多的风险投资商中,马云最终拒绝了38家风险投资商,接受了以高盛为首的投资集团500万美元的投资。就在该笔资金到位的第二天,马云飞赴北京“见一位神秘人物”。见面后马云才知道,那人是雅虎最大的股东、“全球互联网投资皇帝”、日本软银的董事长孙正义!

  原定1个小时的讲述,马云刚讲了6分钟,孙正义就认定阿里巴巴会成为一家足够伟大的公司。2000年1月,双方正式签约,孙正义投入2000万美元。也就在这一年,马云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福布斯》这样评价马云说: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很快,马云和阿里巴巴在欧美名声日隆,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陡增!阿里巴巴也在这一年被选为全球最佳B2B网站之一。之后,哈佛大学两次将他和阿里巴巴经营管理的实践收录为MBA案例。

  阿里巴巴的大好发展形势让很多人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了,但月有阴阳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不幸的事情紧接着就发生了。2001年4月纳斯达克指数狂跌,所有的网络企业陷入寒冬期,2001年10月份以前的那4个月是阿里巴巴最痛苦的时期。用马云的话说,那就是换了一个公司早就倒闭关门了。回忆起当时困境,马云至今心有余悸。他说因为运气好,公司没有上市,而逃过一劫。

  事实上,不仅仅是马云的运气好,更在于马云的远见卓识。在那个寒冬,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公司将目标转向相对富饶的企业市场时,阿里巴巴将目标瞄准公司商务,显得颇有远见。当别人被迫转向时,阿里巴巴先停下来“换跑鞋”,潜心全面改写技术平台,几乎每月都有新产品出来。

  这时马云的风险在于把本钱都押到了公司商务上面,孤注一掷。没想到,结果是阿里巴巴建立了独特的技术平台,也树立了信心。

  马云说,不管外面的潮流怎么变,阿里巴巴上上下下埋下头来学习。

  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跟随和复制。因为当时各种各样的网络概念很多,很多人无所适从,阿里巴巴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机会。但马云并没有受到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机会的诱惑,而是坚决地拒绝了。

  他说,阿里巴巴朝着既定的方向往前走,不管外面千变万化,决不能受到干扰。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用心去做,一定会成功的。正因为这样阿里巴巴渡过了危机,顺利发展。

  经历过风险的马云事后总结说,真正的对手是自己。所以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研究竞争对手。但大多数人不理解,包括他的高层管理团队,马云也不得不费尽口舌去解释。他说,研究对手就像100米冲刺一样,要回头看。再说别人也不一定是对的,研究对手自然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只有不停地研究明天,研究用户,才是根本,才是往前看。

  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永不放弃,这是马云的做事风格,因为不放弃才有他的今天。

  不管是面对IT的寒冬,还是其他机会的诱惑,绝不放弃并不是那多么简单的一句话,要做到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马云感叹地说,很多人看到的都是企业家成功时那光辉灿烂的一面,而他们为成功付出的代价,其中辛苦又有多少人知晓?他说,大家看到的很多企业家所经历的辉煌的一面只占20%,困难和艰辛则达到了80%。在经历过IT寒冬的时候,为挺过那段艰苦的日子,阿里巴巴提出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口号。

  马云毫不掩饰地称,阿里巴巴能生存下来,靠的是运气、努力、务实和不放弃的信念。而这一切又来自于一支坚强、团结合作的好团队。

  挺过了寒冬,才让他的梦越做越大。也让他觉得最大的成功经验就是始终不要放弃,任何时候都要勇往直前,而且要不断创新和突破,直到找到一个出口为止。

来源:DONEWS《草根英雄》连载(7)(2007年02月13日 作者:刘元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1/110340.html)

相关阅读:《马云经典语录

转载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本文地址,若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点此打赏
本文地址:http://www.zhaoniupai.com/archives/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