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药品集中采购已落实!2015年时医院开的润众恩替7片装149元(21元/片),2018年时同心药房28片装255元(9元/片),现在28片装只要17.36元(0.62元/片),降价这种事还得国家牵头才能立竿见影,一剪没^^
4+7唯一的不足就是,只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这4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沈阳、大连、西安、成都、厦门共11个城市能享受到这么廉价的润众恩替卡韦,后续应该会扩大覆盖范围但需要时间。若你不在这些一线城市,可使用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智慧好医院”App在网上买到17.36元的润众恩替,具体购买教程可点此参考照牛排写的《4+7以外城市的战友如何购买廉价恩替卡韦》。
相关报道:《4+7带量采购结果释放哪些信号》
近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降温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启了速冻风干模式,与此同时,一场断崖式的“价格降温”也席卷了整个医药行业。12月7日,备受业界关注的首次4+7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公布,31个带量采购品种中的25个被企业“认领”,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随着拟中选结果出炉,以及相关数据被进一步公开,4+7采购的政策效果也逐渐明朗起来:仿制药上位,专利过期原研药价格跳水,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成了“香饽饽”。
突破两个难题
2018年11月15日,市场高度关注的带量采购文件《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在上海药事所网站发布。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将实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业界称为“4+7采购”,被认为是第一次由国家主导的带量集中采购。
带量采购又称量价挂钩,是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倡的集中采购规范,也是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行的采购方式。多年来,我国一直提倡药品采购要量价挂钩、以量换价,但之前仅有少数地区做了尝试。其中两个难点一直待解:一是难以确保用量。医疗机构对药品需求是波动的,而且绝大多数药品都有替代品。在采购周期内怎样保证医疗机构用量是个难题。因此,之前很多带量采购模式中,只给出了药品的使用份额比例,或者承诺单一货源,而避开了关键的采购数量。但这对企业而言却有隔靴搔痒之感。二是难以把控质量。带量采购的前提是竞品之间质量一致,采购订单则可由开价最低者得之。但在我国药品市场,药品质量良莠不齐,低价中标往往造成劣药驱逐良药。
而此次实施的4+7带量采购解决了这两个难题。首先,此次采购直截了当确定了采购数额,让药企心里“托了底”。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昊评价说:“只有给出采购数量而非份额比例,才是真正落实招采合一的带量采购。而采购数量占比约为既往用量的30%~50%,可以减少新旧政策过渡期的调整冲击,为用药波动留出缓冲的空间。”
在质量标准方面,此次集中采购祭出了一致性评价这一“法宝”:没迈过一致性评价的门槛,再低的价格也不能申报。当前,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正在迅速推进,目前已有5批仿制药过评,这一名单还在不断扩展中。不难设想,当越来越多的仿制药过评,集中带量采购的药品种类和申报企业将不断增多,药品价格必将整体上回归理性。
此次药价“跳水”已成定局
进入此轮集中采购的药品都属于常用药,虽然国内都有仿品,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都被国外原研药占据,价格居高不下。此次4+7集中采购最初的政策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仿制药替代专利过期的原研药,实现药品降价。
巨大的采购量,是激励企业争相报出最低价的“胡萝卜”。数据显示,本次试点采购的11个城市药品市场规模约占全国公立医院用药总规模的30%,无疑是药品市场的“超级大买家”,是药企不可轻易放弃的巨大市场:中选的,可以独享11大城市该品种30%~50%的市场份额;没中选的,不论原研还是仿制,都只能和一众同类产品厮杀,争抢剩下的市场份额,最后能抢到多少还是未知数。
对于国内仿制药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机会:在通过一致性评价之后,终于可以与国外药品平起平坐、按质论价了。对国外的原研药企业来说,却意味着要放弃之前“高冷”的定价策略,开始走平民路线。从12月7日发布的结果来看,25个拟中选品种中的22个都被仿制药企业抢走,只有3个品种被原研企业“守住”,其中阿斯利康和施贵宝分别以76%和68%的降价幅度(与试点城市2017年价格相比),保住了吉非替尼片和福辛普利钠片两个品种的大订单。
就4+7采购试点品种来看,药价“跳水”已成定局,原研药替代、药品降价的政策目标已经实现。
营销转型要抓住最后机会
长期以来,药价虚高被认为是看病贵的重要推手。而在药品价格构成中,居高不下的营销成本一直是各方诟病的焦点,其中往往还伴随着涉医腐败和丑闻。为此,国家多次在文件中提出带量采购、以量换价。一旦销量有了保证,一方面企业可以合理安排生产、降低边际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再有“促销”的必要,相应成本也会降下来。
因此,4+7集中采购后,在中选药品的销量已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企业将失去对药品营销推广的动力,营销成本大幅下降将是必然。据悉,受新采购政策影响,已有外企开始裁撤医药代表。
对此,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何江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4+7带量集中采购的模式下,“带金销售”将得到遏制,中选药品的成本结构将发生变化,这对中标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新构建营销模式的机会。随着采购目录的扩大和竞争加剧,预计经过3年~5年的修正期后,药品价格将回归“清爽”。所以,这次国家试水带量采购,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很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与此同时,4+7带量采购传递给企业的另一个政策信号也十分明显:即企业研发应更加专注于提高临床价值。何江江认为,当前,药品一致性评价正在快速推进,以独家剂型、首仿等为目标、追求享受质量分层的研发将失去价值。随着仿制药替代的加速,新品种的生命周期也将大幅缩短,这就迫使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向新药研发。
2019年10月17日更新:2019年9月,上海药品阳光采购网公布《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明确,25省正式跟进4+7带量采购试点工作,这也预示着“4+7”全国扩围启动【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随后,参加扩围的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上海开展联合招采,25个“4+7”试点药品扩围采购全部成功,价格都降低到不高于“4+7”试点中选价格的水平——恩替卡韦片在4+7试点中降价96%已经在业内引起巨大轰动(恩替卡韦去年4+7价格为0.62元),扩围中,以苏州东瑞0.182元/片的中选价格计算,又进一步降低了超70%。可惜的是润众的恩替卡韦并未中标此次扩围。
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于9月24日发布消息称,随着当日二十多个省、区进行药品联合招标采购,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范围由11个城市扩大至全国。下一步,各地将重点抓好中选结果的落地实施,确保年底前患者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选药品。
▼2019年9月27日,安徽医保局在其惠民成果发布会上已经率先明确执行时间为今年12月份。▼10月8日,湖北省医保局刚刚就全省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工作实施方案征求各界意见,预计该方案将于2019年12月起进入实施阶段。▼而另据相关媒体报道,海南省也表示将在11月起正式执行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扩围结果。▼10月12日,广东省医保局发布通知,就《关于全省推进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工作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如果到下周(10月23日)没有异议,广东省将于2020年1月起正式执行4+7扩围结果和配套政策,采购周期为1年。与之同步,医药营销模式巨变“山雨欲来之时”,药企也已经开始谋求改变。可以看到,恒瑞、石药、科伦等多家本土龙头早已向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转型。在营销方面,华森制药、恩华药业等年初已经调整销售部门。
去年4+7中标的11个试点城市将继续执行原价格,直到2020年3月20日标期结束。2020年4月这11个试点城市拟开始第二批国家带量采购;全省跟标的福建、河北将继续按照起始执行时间执标1年,标期满后再招标。
来源:健康报,作者:姜天一
本文出自【照牛排乙肝博客】,文章不定期更新,转载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haoniupai.com/hbv/archives/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