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祠堂,亦称家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也是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商议族事之地。祠堂始于汉代(建于墓所),明嘉靖以后允许民间兴祠立庙。根据族谱记载,连平上坪谢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历经崇祯、康熙、乾隆、道光、同治、民国及2018年的八次修缮,距今已有398年历史。
按:祠堂,亦称家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也是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商议族事之地。祠堂始于汉代(建于墓所),明嘉靖以后允许民间兴祠立庙。根据族谱记载,连平上坪谢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历经崇祯、康熙、乾隆、道光、同治、民国及2018年的八次修缮,距今已有398年历史。
创谱将近600年,祖屋倒塌、牌匾腐朽、墓碑风化,而族谱却在战乱、火灾和虫蠹之后留传至今。本文根据谱序归纳《连平上坪谢氏族谱》的历次修谱时间,以彰祖宗修谱之功,亦便于后世稽考。
上坪谢氏有“十三景”诗,连平有“八景图”,下坪丘氏先贤也在族谱里写了“八景”诗,而且左右两族的四修房谱都有收录(略有出入、创作年代不详、作者未知)。我没见过下坪丘氏的老谱,错漏难免,括号内标注源自石陂头四修谱*文。
明清以来,上坪谢氏出过不少读书人,族谱上常见“治诗”、“入庠”、“游泮”、“延师课子”、“屡试前茅”的记载,但考取的功名总体逊于连平颜氏、何氏,文学作品亦难得一见。明朝万历癸巳(1593年)夏,复渊公的六世孙朝见公挥笔写下13首诗,题记上坪的十三处自然及人文景观,载于族谱流传至今已有430年。
按:我今天翻看“生菜”在春节时拍的上坪镇VR全景,看到西坪村高涧水库西南角不太起眼的“保中寨”屋,想起族谱和州志上对蒙泉公的记载。保中寨是解放后改的名,民国时的《瑄公祠义仓总簿》仍称之为“保障寨”,从原来的屋名都能看出这里有故事。
1)连平上坪谢氏二世祖福颙公(1366-1424年),似乎在每年的祭祖活动中都没啥存在感。福颙公可能是一位运粮官(董运皇租),于永乐甲辰(1424年)押运粮食到北平,因病卒于任上,其友以礼临时置棺待葬,第二年贤侄仲玄公携仲贵公、仲辉公赴京把灵柩接回上坪安葬。福颙公去世时,长子仲荣公40岁,五子仲贵公14岁,八子仲辉公8岁,侄子仲玄公39岁。
1)连平县上坪镇惠西大桥,位于上坪街的西边,横跨大席河。名为惠西桥,实为惠西、水楼、布联、西坪等村众多村民赴街的必经之路——若没有它,至少有一半的上坪人赶集、上学、走亲访友要走远路。它算不上文物古迹,名气也不如西南2.4公里处1875年建的上坪水口古桥,却实实在在地服务上坪人民40年。照牛排试图寻找关于它的文字记载,收获寥寥,遂作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