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有王侯、卿士等贵族或官吏才有资格建立家庙(祠堂),普通百姓没这个权利,只能进行“路祭”。随着民间家族力量的壮大,为了适应百姓凝聚宗族、追祭祖先的需求,自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起,官方开始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家资丰厚或子孙众多的宗族率先兴建祠堂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有王侯、卿士等贵族或官吏才有资格建立家庙(祠堂),普通百姓没这个权利,只能进行“路祭”。随着民间家族力量的壮大,为了适应百姓凝聚宗族、追祭祖先的需求,自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起,官方开始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家资丰厚或子孙众多的宗族率先兴建祠堂
复渊公来到上坪后,娶周氏(1326-1367年),生三子福宝(1351-1395年)、福珍(1354-1424年)、福顒(1366-1424年),连平上坪谢氏各个版本的老族谱(从崇祯三修至民国六修)都只记载福宝、福珍、福颙三公世系,自道光版五修族谱开始有八郎、九郎、十郎的别号记载。
据民国32年(1943年)七修油印版《和平县志·人民志》记载,民国时和平谢氏有8个支系,有的来自连平上坪。外迁的后代往往未按上坪谢氏的字辈来起名,所以单从名字看不出是复渊公某支某世孙,有的在上坪族谱中甚至找不到任何迁出记录。在和平澄溪谢仕稳先生的帮助下,照牛排初步理清了和平县各个谢氏支系的世系源流
最近我翻阅民国版上坪谢氏六修族谱,看到左族通祖的长子谢廷樟迁河源、和平澄溪的记录,孔茂公的长子谢高迁连平鹤湖赤子围的圆珠笔标注,以及孔茂公之孙谢嘉宦迁河源的记载,想起以前在几个群聊中与诸公后裔讨论外迁的辛酸故事,照牛排拾撷以前保存的一些老谱资料,觉得有必要整理成文。
在连平与和平两县民间,流传着大湖寨归属的传说。相传大湖寨最初是谢氏的居住地,谢氏为当地大姓,曾氏刚来此地为小姓。曾氏懂风水,看中谢氏屋中的一间马房(就是现在的大湖寨上门),便与谢氏商量购买,谢氏以为一间马房没啥价值,也就卖了。后来一个风水先生告诉谢氏,此地谢氏不久将举屋迁走,迁走之日,是曾氏在马房拆建成宗祠猫眼之时。
1)我对连平上坪谢氏的了解始于2014年,那时加了一个龙川谢氏伯瑾公的QQ群,龙川山池文申公墓园也大致是在那年创建的,上面还有象征性的景文、景和两公墓碑,开始我还以为连平上坪谢氏、陂头谢氏与龙川有什么渊源。此后两年我都在找上坪谢氏七修族谱,2016年春节时首次拿到并拍摄了一部分七修谱照片,但对陂头及上坪谢氏起源的认识直到2020年才有重大改观
1)谢俊瑛(1416-1477年),是连平上坪谢氏始祖复渊公的四世孙,左族仲玄公的次子,与右族三世祖仲辉公在同一年出生,配杨氏,生有六子、二女。俊瑛公对于多数上坪人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留在上坪本地的俊瑛公后裔主要聚居于小水村虾公塘屋(约一百多人),其后裔在外迁之后枝繁叶茂,其中一支迁到了连平县隆街镇崧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