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版《连平州志·风俗》曾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在300年前的连平民间,已有元宵节观赏花灯、舞龙舞狮和唱山歌的风俗。州志里的花灯并未特指忠信花灯,其实古代的中国素有元宵节放假观灯的习俗,花灯最初起源于秦汉时的宫廷,之后流传于达官显贵,乃至民间。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版《连平州志·风俗》曾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在300年前的连平民间,已有元宵节观赏花灯、舞龙舞狮和唱山歌的风俗。州志里的花灯并未特指忠信花灯,其实古代的中国素有元宵节放假观灯的习俗,花灯最初起源于秦汉时的宫廷,之后流传于达官显贵,乃至民间。
连平县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看惯繁华的现代人已经很难想象,在解放前的民国时期,连平城出产的爆竹畅销省内外,爆竹这一手工业曾经养活了半城人,是连平县城的支柱产业,类似于忠信花生、火蒜和上坪的鹰嘴蜜桃。民国初年,连平城里的爆竹作坊仅有十余所,到1935年时已增至七八十所。畅销的爆竹带动了连平当地土纸、土硝的大量生产,专门制造“产壳机”以及煮硝、制土药、做药信、修理等工匠队伍也配套而起
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连平州顺应历史潮流改为连平县。政权更迭往往伴随农民起义和流血牺牲,颜保之、谢国平、熊志纲和欧阳俊是将连平州制改为县制的关键人物,有的被枭首连平东门成为烈士,有的躲在外国教堂得以保命。跨越两个封建朝代的连平州,是如何变成连平县的?
桂系被驱逐后,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由广州逃往惠州,甚至还派第四军军长李易标、师长麦胜芳率部驻扎连平。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的历史洪流中,连平风云人物颜国华、颜保之、颜味余、谢岳臣、谢火云等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1)60年代时,忠信、油溪、高莞这3个公社被合并为忠信公社。1964年6月,人们在修建头巾石水坝时,意外挖出两件罕见的青铜器:錞于、甬钟,出土时錞于和甬钟并排放置,无其他遗物共存。岭南考古学家朱非素先生为此写了一篇《连平县忠信公社彭山发现錞于和甬钟》,发表在1978年第3期的省博《文博通讯》上。这套文物出土于连平县油溪镇彭田村头巾石桥南侧、油溪中学以西约500米的彭山东北坡,该处被称为“彭山遗址”
1)1951年7月27日,陂头东西乡联小第2届10余名毕业生与几名老师在篱笆前留影,当时这所小学的学生不多,女生更少,是解放初期连平乡村教育状况的一个缩影。这所学校可能在解放前就已存在(据《连平教育志》记载,“1949年,陂头西乡小学的进步教师范汉良被连平县伪政府杀害”)。
1)连平州的历史上只出过4位翰林(颜希圣、黄叔显、颜伯焘和颜培瑚),加上解放前隶属和平县大湖寨的曾冠英,连平县共出过5位翰林。翰林又称太史,比举人和进士都更高级,是古代读书人考取科举功名的巅峰,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厉害多了。网上关于黄叔显的资料非常有限,又刚好处于1730年雍正版《连平州志》记载的断层,他有一定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