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的疗效确切的乙肝抗病毒药物只有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评价乙肝抗病毒药物的标准首先是有效(能抑制和杀灭乙肝病毒),其次是副作用小,病人可以长期应用。然而,符合上述条件的药物还不多,所以,从医生到病人都要珍惜现有的乙肝抗病毒药物。慢性乙肝是个非常复杂的疾病,即使应用了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也可能失败,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条。
1、适应症不妥。
不管干扰素还是拉米夫定,都有严格的适应症,不是所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能应用。这两种药共同的适应症是慢性乙肝病人,转氨酶升高到正常值上限的2-10倍,肝脏炎症反应明显者。这时病人正处于“免疫清除期”,即体内的免疫功能启动,对乙肝病毒发起围剿和清除,此时应用抗病毒药助一臂之力,效果显著。而在“免疫耐受期”,转氨酶正常或稍微超过正常值,肝脏炎症轻或无(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免疫功能对乙肝病毒“熟视无睹”,这时应用任何抗病毒药也是枉然,对此,干扰素、拉米夫定的效果极为有限。
如果适应症选择准确,疗效会明显提高。选择不当,滥“干扰”、“滥抗毒”,不但不能收到满意疗效,还会挫伤病人的治疗信心,或对抗病毒治疗产生抵触情绪,并制造“抗病毒无效论”,影响乙肝病人正常用药。
2、抗乙肝病毒药物有局限性
慢性乙肝并非用上干扰素或拉米夫定就万事大吉了,更不是用药后一定会康复。其实,抗乙肝病毒药都有其局限性,目前所有抗病毒药都对乙肝病毒复制 的原始模板(cccDNA)无效,一旦停药,乙肝病毒就很快以cccDNA为模板继续复制,结果大量新生乙肝病毒又猖獗起来,造成肝病复发。医学家们指出,如坚持长期用药,最大限度地压制体内病毒的复制,再加上自身的免疫功能参与,方可最终将病毒清除,患者才有可能康复。
慢性乙肝病人的用药,必需消除速战速决、一蹴而就的观念,要有长期用药的准备。“速效论”是假话,不能相信。
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另一个局限性是,病人对其“应答率”不是100%(应答指病人用药后HBeAg转阴,抗-HBe转阳,HBVDNA转阴,转氨酶正常)。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应答率”在40%左右,而远期应答率仅为30%左右。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时,用药1年,HBeAg转阴率不到20%,发生抗-HBe转阳者仅15%左右。尽管HBVDNA转阴率高达96%~100%,但HBeAg不转阴或抗-HBe不转阳,就易于复发。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抗病毒药的有效性,也要了解其局限性,正确认识这些药物,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弃之不用,也不能因其“有效”而盲目乐观。
3、药物的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乙肝抗病毒药物也有毒副作用,这又往往因人而异。应用干扰素除可引起流感样症候群之外,还可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有脱发、抑郁等情况发生,有时因为毒副作用使治疗受挫。拉米夫定有时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4、乙肝病毒变异。
慢性乙肝是个复杂多变的疾病,在抗病毒药物作用和人体免疫压力下,病毒常常发生变异,这可导致治疗失败。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也经常波动,出现反复,这不一定归咎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另外,慢性乙肝病人的免疫功能失调,在乙肝治疗中可发生“混合感染”,如乙肝+丙肝,乙肝+丁肝,乙肝+甲肝,乙肝+脂肪肝等。有时又因滥用药、饮酒等,使病情复杂,治疗更困难,这都不是抗病毒药物的过错。分析和找到失败原因再采取措施,仍然会取得疗效。
在应用乙肝抗病毒药物过程中,要细致观察,多方分析。乙肝抗病毒药物不是“万能灵药”,其他药物如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功能方面的辅助用药也是非常必要的。治疗乙肝失败,不能否定抗病毒药物,大家也不可苛求抗病毒药。乙肝治疗学发展至今,最大的进步是确立了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战略,如果不去抗病毒,就要走回头路,千百万乙肝病人将无所适从。
当然,对抗病毒药的不足,科学家早已察觉,现在正深入研究和开发更有效的抗病毒药,应当说前景是乐观的。
出处:《健康报》(2003年7月24日 作者:王振坤)
来源:肝胆相照论坛-《战胜乙肝》-《肝病专家专题论述(5)》(http://www.hbvhbv.com/forum/viewthread.php?tid=421242)
本文出自【照牛排乙肝博客】,文章不定期更新,转载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haoniupai.com/hbv/archives/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