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肝脏纤维化,许多病人误认为,肝纤维化就是得了肝硬化,因此一看到病理报告中肝纤维化分级(见附表)报告结果,甚至其肝纤维化只有S1,就非常紧张。其实,肝纤维化是向肝硬化发展的一个过渡,从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附表 肝纤维化程度分级
提起肝脏纤维化,许多病人误认为,肝纤维化就是得了肝硬化,因此一看到病理报告中肝纤维化分级(见附表)报告结果,甚至其肝纤维化只有S1,就非常紧张。其实,肝纤维化是向肝硬化发展的一个过渡,从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附表 肝纤维化程度分级
今天有两位病人来信问到肝功能中的一项指标——胆碱酯酶。所以写出来让大家看一看。
胆碱酯酶是在肝脏中生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的酶,这种酶可将胆碱酯水解成胆碱和有机酸。由于肝脏是合成这种酶的唯一器官,因此被医生作为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肝脏受损时,肝细胞合成功能下降,血清胆碱酯酶降低。肝细胞炎症程度越重,胆碱酯酶活力下降越明显。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胆碱酯酶明显降低。肝脏功能恢复后,胆碱酯酶就会恢复正常了。
2010年7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0期)警惕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类抗病毒药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的横纹肌溶解症》(下文简称《通报》))。《通报》一经发布,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因为我国有大约2000~3000万慢性乙型肝炎需要治疗,估计至少有500百万人可能正在服用核苷类药物治疗。许多网民纷纷来信向我询问服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的安全性,长期服用会不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有些患者甚至因为害怕不良反应而要求停药。因此,我今天从公平和科学的角度专门谈一谈抗乙肝核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为乙肝患者解读药监局《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