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室家声远,彭城世泽长”,唐末原居江苏徐州沛县的刘祥,为避黄巢起义偕子迁居福建宁化石壁,其裔孙刘开七是刘氏入粤始祖,连平刘氏多为其后。清代连平州只出过两位武进士,而且都姓刘,一位是高莞镇的刘凤喈,还有一位是陂头镇的刘国瑞。我们对连平名人的认知往往局限在连平颜氏、榕树下何氏、大湖寨曾氏,照牛排之前也不知道连平刘氏这么能打。
1)“汉室家声远,彭城世泽长”,唐末原居江苏徐州沛县的刘祥,为避黄巢起义偕子迁居福建宁化石壁,其裔孙刘开七是刘氏入粤始祖,连平刘氏多为其后。清代连平州只出过两位武进士,而且都姓刘,一位是高莞镇的刘凤喈,还有一位是陂头镇的刘国瑞。我们对连平名人的认知往往局限在连平颜氏、榕树下何氏、大湖寨曾氏,照牛排之前也不知道连平刘氏这么能打。
1)清代重文轻武,武举人的录取名额相对较少,连平州在清代268年里只出过22位武举人,武进士更是凤毛麟角(整个清朝只出过2位,比翰林还金贵)。打仗剿匪的时间相对较短,处在太平盛世,文治可以有许多仁政、德政载诸史册,武力往往没有用武之地,武进士和武举人也就鲜有其名了,如今我们在史书中很难找到武举人和武进士的资料。在连平高莞中学的后山,有一座刘侍卫墓,墓主是连平最早的武进士刘凤喈,他有哪些故事呢?
1)最近有陂头磐石围的朋友私信照牛排说,去年那篇《连平陂头文笔塔<帽子峰奎阁落成碑记>》里的五层古塔配图不是陂头奎阁(也叫奎星阁,俗称文笔塔),并发来资溪帽子峰奎阁及碑记的照片。2013年官方出版的《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连平县卷》不够严谨,字体工整的磐石围奎阁碑记中明确说明了塔的修建时间为“道光十九年(1839年)”而非明末清初,“阁建三层之高”说明陂头奎阁是三层而非五层,此外,文博人员在抄录碑记时错抄、漏抄非常之多。
1)连平县陂头镇保留了非常多的古朴老围屋,其样式类似于上坪四角楼,规模和数量堪称连平之最。盖因银梅垌坪地处偏僻的山旮旯,解放前还有猛虎出没(陂头《谢氏复澈公宗谱》里有清代顺治年间谢氏族人打老虎的记载),同时为了防匪防盗,陂头谢氏各房殷实之家相继兴建围屋聚族而居。明代中叶,郑氏祖婆携陂头谢氏五世祖谢孟虎(1458-1539年)由西边的夏田迁居东边的莲塘冈,开万年后裔之福泽,成为复澈公派人丁最旺的宗支。
以信公房人丁兴旺,或许与其葬地有关,以信公被葬在翁源县英村铺石塘镇(今龙仙镇丰山村),坟名叫做“乌鸦落阳”(也写作“乌鸦落洋”),该墓远近闻名,民间流传着当年谢氏先祖与风水先生为以信公寻找真穴及下葬的故事,该风水宝地也曾引发官司纠纷。
连平陂头谢氏始祖谢复澈,与连平上坪谢氏始祖谢复渊,是堂兄弟,皆由江西锡洲(今赣州市赣县区攸镇村)迁居而来。在解放前,陂头原名银梅,很有诗意的地名,复澈公最初即落基于韶州府翁源县银梅图夏田村枫树下。之后复澈公夫妇俩返回锡洲,其子谢丽宝则在银梅建基立业,繁衍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二十余代。丽宝公逝世后,被安葬在翁源龙仙南浦的风水宝地——椒子山响岭,此地离陂头十多公里远,在乱世时筛地都艰难,遂由各房轮流祭扫
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长洲岛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俗称黄埔军校。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陆续迁校至南京,并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8年11月迁至成都,1946年1月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底迁往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