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牛排考古

连平上坪谢氏族谱,连平州志,祠堂考古,乡土文化

广东连平县历届忠信花灯节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版《连平州志·风俗》曾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在300年前的连平民间,已有元宵节观赏花灯、舞龙舞狮和唱山歌的风俗。州志里的花灯并未特指忠信花灯,其实古代的中国素有元宵节放假观灯的习俗,花灯最初起源于秦汉时的宫廷,之后流传于达官显贵,乃至民间。

民国年间连平城繁荣的爆竹产业

  连平县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看惯繁华的现代人已经很难想象,在解放前的民国时期,连平城出产的爆竹畅销省内外,爆竹这一手工业曾经养活了半城人,是连平县城的支柱产业,类似于忠信花生、火蒜和上坪的鹰嘴蜜桃。民国初年,连平城里的爆竹作坊仅有十余所,到1935年时已增至七八十所。畅销的爆竹带动了连平当地土纸、土硝的大量生产,专门制造“产壳机”以及煮硝、制土药、做药信、修理等工匠队伍也配套而起

连平县首任知事谢国平举事始末

  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连平州顺应历史潮流改为连平县。政权更迭往往伴随农民起义和流血牺牲,颜保之、谢国平、熊志纲和欧阳俊是将连平州制改为县制的关键人物,有的被枭首连平东门成为烈士,有的躲在外国教堂得以保命。跨越两个封建朝代的连平州,是如何变成连平县的?

民国往事:连平颜国华的第十旅

  桂系被驱逐后,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由广州逃往惠州,甚至还派第四军军长李易标、师长麦胜芳率部驻扎连平。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的历史洪流中,连平风云人物颜国华、颜保之、颜味余、谢岳臣、谢火云等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倭寇蹂躏连平麻陂过上坪十二排

  昨天那篇《侵华日军蹂躏连平忠信罪行录》发出后,照牛排收获不少留言,日军在连平境内的行进路线逐渐清晰。鬼子自广州或惠州而来,欲往江西九江集结,在1945年6月9日(农历四月廿九日)左右,日寇进犯连平隆街百叟墟、忠信下莞洞、陂头普安村(自翁源袭来),所到之处无恶不作,但仅作短暂停留,走小路急着赶路,连平人则纷纷“走日本”。

侵华日军蹂躏连平忠信罪行录

  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分三路进逼南京。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杀害中国军民,并在之后的六周内,屠杀、奸淫、掠夺、焚烧和破坏并举,对南京造成震惊中外的空前劫难,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史称“南京大屠杀”。国难当头,粤北山城连平也未能幸免。

连平忠信公社彭山发现錞于甬钟

  1)60年代时,忠信、油溪、高莞这3个公社被合并为忠信公社。1964年6月,人们在修建头巾石水坝时,意外挖出两件罕见的青铜器:錞于、甬钟,出土时錞于和甬钟并排放置,无其他遗物共存。岭南考古学家朱非素先生为此写了一篇《连平县忠信公社彭山发现錞于和甬钟》,发表在1978年第3期的省博《文博通讯》上。这套文物出土于连平县油溪镇彭田村头巾石桥南侧、油溪中学以西约500米的彭山东北坡,该处被称为“彭山遗址”

«123456789101112131415»

关于本站 | 照牛排 | 派安盈 | 微信公众号:iZhaoNiuPai | A | Map | 粤ICP备16052731号 | Powered By Z-Blog |

©2004-2024 照牛排考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