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颜宝航(1907-1999年),是连平颜钟骥的孙女、颜世清之女,1925年时嫁给上海豪门聂缉椝第11子聂其焌(少萱),与曾国藩有间接的姻亲关系(据曾国藩小女儿曾纪芬的《崇德老人八十自订年谱》记载,聂其焌的生母为侧室章淑人[1910年逝世])。颜宝航生有4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没有孙子,但有五个孙女。她第二个孙女聂崇彬曾于2011年撰文回忆颜宝航。
我坐在病床边,握着奶奶的手,她早已陷入昏迷,望着她那仍是那么白白、细细的脸,却伴随着一阵阵抽搐,变形得不成样子……
那是1999年夏天某个星期六的傍晚,我已记不清具体的日期,但那一幕始终清楚地印在脑海里。奶奶住在八五医院差不多两个星期了,医生发出了最危急的病危通知。她身体各个器官的指标都降到了最低点,血压只有四十。叔叔、婶婶和姑姑都在她身边,我们不知道她顽强的生命力还能维持多久。我拨通了珍珍的手机:“你如果要见奶奶最后一面就赶快来,恐怕明天就见不着了。”她惊恐地问:“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只是感觉……”。她带着男朋友赶到了医院,看着奶奶抽搐时痛苦的样子,平时感情不轻易外露的她,也流下的心疼的泪水。医生说那是因为输药引起的,在我的坚持下,医生同意不再输药,我想让奶奶走得平静些。
▲1931年聂母曾太夫人(崇德老人曾纪芬)八旬正寿留影。第二排右二坐者为颜宝航,第三排左四为聂其焌
▲1941年聂母曾太夫人九旬正寿留影。第二排坐者,左一为颜宝航,右一为聂其焌
晚上,我让家里人都回去休息一会,这些日子长辈们也够辛苦的了。说好一有情况我会打电话告知,听病房里有经验的护工说,年纪大的人通常爱在凌晨时分“走”。
四周静悄悄,病房里连灯都熄灭了。拿走了输药管,奶奶不再抽搐,平静地躺着。我不时在她耳边念几句佛经。奶奶笃信观音菩萨,她曾经告诉我们,在临去人身边念经,那人会容易去到极乐世界。
奶奶是我非常非常佩服的一个女人。她的手巧,是我佩服她的首个原因。“文革”中,佣人们都被辞退,家境又贫困,她的飞针走线,不知帮我们织补了多少衣服上的破洞,放长了袖管和裤腿。有一次正值春节,好不容易制成的一件罩衫,不慎在纽扣眼那儿拉开了一个大口子,怎么缝怎么补都难看,还是奶奶有办法,她硬是在破的地方绣上了一朵花。从此,我也爱上了绣花、绣枕套、绣被面,但怎么绣都不及奶奶。已经很细的绣花线,她还能劈开很多股,把色彩掺合得那么美。每一朵绣花,在她的手下都成了艺术品。这次住院,奶奶大概也知道凶多吉少了,在清醒的时候,已经嘱托把她最心爱的一件绣花衣服拿来,“走”的时候可以穿。
奶奶的手巧,还表现在烹饪上。虽然她嫁入聂家七十多年都不需要她下厨做饭,但她不仅懂,而且还会几味拿手小菜。翡翠蛋,把鸡蛋的一头敲一个洞,倒出蛋黄和蛋清,加入切成碎末的火腿、冬菇和虾米等,再加入适量的碱水,搅匀后再倒入蛋壳内,在洞口封上薄纸,上笼一蒸,鸡蛋变绿变透明了,点缀其间不同颜色的米粒,使整个剥了壳的鸡蛋似古玉工艺品。咬上一口,又非常鲜美。过年时,“如意菜”必不可少,拿十种蔬菜,如黑木耳、胡萝卜丝等切成细丝炒成,取意十全十美,称心如意。奶奶做汤圆也别具一格,每年年夜饭后,我们都会围坐在一起,奶奶在一个托盘上放入干米粉,再把事先做好的汤圆芯放在米粉上,慢慢转动托盘,在里面滚动的汤圆芯很快由黑色变为白色,汤圆做成了,一次可以做十几个,又好玩又省时间。奶奶虽说是广东人,但对夫家传统的口味,更是一丝不苟。我们家每年都要做的“腊八豆”和“垛辣椒”,都是由她亲自督促工人做的,碰上天气寒冷,奶奶会把要霉的黄豆装上盒,放上热水袋,盖上棉被。她做出来的腊八豆,总是软硬适中。奶奶说,其中的窍门是一定不能出现黄霉,而白霉越厚,效果越好。而垛辣椒优质的关键,是买回的辣椒在“垛”之前不能洗,而是要用布一个个干抹。在“文革”中最困难时,我们经常吃的一味菜,便是奶奶自制的“葱油豆腐渣”(是向磨豆腐的人要来的黄豆渣)。
▲1945年聂少萱四十大寿合影,立者右起第九、第十位为聂少萱、颜宝航
奶奶的学问是我佩服她的另一个原因,她肚子里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尤其是她作诗的本领,更令人叫绝,什么七绝、五律,她只要一念口诀,平仄、平仄、平平仄什么的,马上可以出口成诗。她最喜欢《长恨歌》,不知向我朗诵过多少次。奶奶到了90岁高龄时,还能和她的弟弟们对诗呢。
奶奶做人的学问更深,她常对我们说,她最佩服的女人就是她的婆婆崇德老人(曾纪芬),她们在一起生活将近二十年,从未见崇德老人发过一次火,那是她的偶像。奶奶告诫我们,做人第一法则是忍让,第二法则是忍让,第三法则还是忍让。女人的三从四德是奶奶最为津津乐道的,她可以称得上是这方面的典范,尤其是“从夫”这一条。爷爷说一,她绝不说二。爷爷的旨意,她不但自己绝对服从,也要我们坚决遵守,容不得半点虚假。记得有次家庭聚餐,爷爷要她端了一大碟肥肉赏给我们吃, 并立刻等着我们的回话。这么肥的肉,实在难以下咽,就一致要求奶奶光回话算了,说是“非常非常的好吃”。可奶奶认为这是欺君之言,但也不想为难我们,就毅然往自己嘴里塞了两大块:“这就算是你们吃的吧。”说完,就咚咚咚上楼回禀爷爷去了。
我们第三代和奶奶的感情有时反而比她的子女还要亲近,这可能是因为以前大家族都是佣人带孩子的。到了“文革”时,贫困的生活反而使我们有机会和奶奶接近,尤其是我们这五个孙女。
最近发现自己小学时的一本学生手册,在家长一栏上,赫然签着奶奶的名字:颜宝航。原来,从小父母因体系的因素(照牛排注:聂其焌过继给聂缉椝的胞弟聂缉荣,作者的母亲一直在香港),被逼分居香港和上海,奶奶自然就肩负起家长的职责来了。而以前大家族都有佣人带孩子,我们的父辈每一个都有自己专属的佣人,奶奶倒没有亲自带孩子的需要,解放后,没有那样的条件了,倒是使她对第三代反而有了亲近的机会。而她,却成了我们的女神楷模。
▲聂其焌与颜宝航订婚照,应该是在聂公馆的花园里拍摄的(后来被称为聂家花园)
奶奶和爷爷的婚姻也是一件趣事。奶奶是浙江藩司颜筱夏(颜钟骥)的长孙女,秀外慧中,兰心蕙质,从小跟随私塾老师,四书五经、吟诗作画、针线刺绣,无不精晓。当初来向聂家提亲的是江南首富、大盐商周扶九的孙女。那时已是二十年代,聂家比较新派,不再满足八字庚帖,要求看到周大小姐的照片。事有天意,这位周大小姐竟然出于一时害羞,拖着表妹颜小姐(我奶奶)一同合影。照片送到聂家,谁知聂家少爷,也就是我爷爷一看,决心立定,指着照片上的颜小姐说:“要么不娶,要娶就娶这位小姐!”奶奶的外祖父梅启照与爷爷的祖父聂亦峰同是咸丰年间的翰林,两家原是世交,而我的曾祖父聂缉椝是上海的道台,娶的是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双方家长认为这桩婚姻绝对是门当户对,所以爷爷奶奶很快就结婚了。奶奶是聂家最小的媳妇,但在待人接物上处处显示出大家闺秀的风范。她恭敬婆婆,伺奉丈夫,善待下人,与妯娌和睦相处,深得婆婆和众人的喜爱。
▲1941年曾祖母崇德老人(曾国藩小女儿)九十寿辰时与十一房合影。后排左起:聂光墅(大伯早逝)、聂光禹(我爸)、聂少萱(爷爷已逝)、颜宝航(奶奶已逝)、聂光雍(三叔)。前排左:聂光珏(孃孃已逝),右:聂光陆(六叔)
除了姑姑外,奶奶生过四个儿子,大伯父英年早逝,三个儿子生下五个孙女,连一个孙子都没有。对此,奶奶向我们解释过,这跟湖南老家祖坟风水被人破坏有关。好像奶奶也没多大遗憾,还笑说:“这是我的财富,五朵金花(当时有一部电影风行,正是此名)。”
奶奶为我们的成长操了不少心。老大伟伟,小时候身体极弱,每个星期都要发烧,功课来不及做,奶奶总是替她描红,抄课文;老五珍珍有段时间患皮肤病,奶奶不仅常常陪伴,还亲手织帽子给她戴。老四敏子,生性最活泼,常常下课后,跑得人影都不见,奶奶常四处找她,有一次是从一个露天菜场的肉砧板上,把她找到,她正在上面蹦跳呢。老三加加,被奶奶视为温室花朵,只身一人赴美时,奶奶担心得老是嘀咕,“可让她一人怎么生活呀!”而我从小因为脚疾在医院里多次做手术,每次奶奶都让佣人煮最浓的骨头汤,端去医院,让我喝个痛快。最令奶奶烦心的,是我们在“文革”中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因为我们的父辈全受过高等教育。当时我们并不能体会奶奶的心情,加上天生乐观,小小事情都会把我们几个逗得大笑,有时笑得挤成一堆,有时笑得跌在地上。每当我们笑声冲天时,奶奶就会急忙来制止,她一手指天,一手放在嘴边,提醒我们,爷爷在楼上,不可放肆。接着她就会摇着头,叹息着:“怎么办,我的孙女没书读,又疯成这样,将来怎么嫁人呀,我怎么才能够把你们嫁出去呀!”
小时候家里的规矩很严。那时候家住在常熟路别墅,爷爷奶奶他们住三楼。我们在楼下客厅吃饭时,一定要用湖南话请爷爷奶奶下来,才能开饭。我小时候很叛逆,不想说湖南话,但是为了吃饭没办法,以至于到现在都还记得湖南话怎么说。
▲爷爷奶奶(聂其焌和颜宝航)最后的合影
《祖父二、三事》是爷爷过世若干年后在香港写的,但奶奶看后对我很失望,不开心了很久,其实也是照历史真实的记录, 小时候看到爷爷有点怕。我现在想重新写讨她欢心,知道已经来不及了。爷爷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丰富的医疗知识。还有大热天时,爷爷已经不下楼出门了,如果有吆喝卖棒冰的走到弄堂里来,他都会把头伸出三楼楼梯口的窗口,叫住那卖棒冰的,给我们每人都买一根。那种长方形木箱子,用背包带背在身上,箱子盖子是从一半处打开,里面铺着棉花胎一类保冷,有白色原味的,也有咖啡色可可。爷爷给我客观印象,还是在他身后,从别人的口中和文章中得知,爷爷还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低调的豪门之后。
长大后,我们都离开了上海,离开了奶奶,但奶奶对我们的关心始终如一。每每在彼邦接到奶奶工工整整用蝇头小楷写的书信,心里总是感到异常的亲切。
五姐妹总算都嫁了出去,学业也基本有成。敏子和珍珍都完成了硕士学位,加加也成了会计师,伟伟和我都是公司经理,移民美国后我还转行当上了报社的记者和编辑,并成为了作家。
手机铃响,打断了我的回忆。叔叔来电说他连打了九个喷嚏,一定是奶奶在惦记他,他马上就到。此时奶奶的呼吸也越来越慢,等叔叔赶到后的十分钟,奶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时她的右眼角流出了一大滴眼泪。姑姑也赶到了,那时天还没有亮。
我不知道奶奶在人世间还留下什么遗憾,我却感到安慰,因为在她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我能代表我们五姐妹和另外三个表弟妹,拉着她的手,陪伴着她走完了她93年人生的最后一段路。长期以来,我们不能常常围绕在她身边陪她的那种内疚,也得以减轻。奶奶逝世后的各种纪念仪式,因各种原因,我都未能参加。我想,奶奶是能够明白,能够理解的。她老人家也会明白,我们五朵金花虽然未能秉承她所崇拜的三从四德,但在人生路上,我们每走的一步,都不会令她老人家失望。我们也希望她老人家理解,我们虽然不能完全继承她那美味佳肴、迷人诗句,但在我们脑海里,却深深刻上了她慈祥的身影。
此文2011年发表在聂崇彬的新浪博客,曾先后刊载于上海《现代家庭》及《上海纪实》电子刊,原标题:《我的奶奶和她的五朵金花》。聂崇彬,1957年出生于上海,八十年代末去香港定居,曾任酒店和广告公司经理。移民美国后弃商投文,曾在《星岛日报》当副刊记者,新闻编辑以及生活资讯主编,是美国上海等地多份报纸杂志的专栏作家。
往期回顾(戳下方标题):
州志-你不知道的雍正《连平州志》 | 揭秘连平起源之迷 |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区别
牟爷是如何在连平白手起家的 | 《连平州志》卷之一:星野 | 《连平州志》卷之一:舆图
《连平州志》卷之一:八景图 | 连平新八景 | 建置1 | 建置2 | 建置3 | 建置4 | 建置5
《连平州志》卷之二:连平疆域、山川 | 连平风俗
《连平州志》卷之三:连平城池 | 连平公署 | CCTV央视《中国影像方志》连平篇
《连平州志》卷之四:连平学宫先贤先儒 | 祭礼祭品 | 冒籍 | 乡饮酒礼
《连平州志》卷之五:祀典-祭先农坛 | 祭关帝庙 | 贡赋1 | 贡赋2 | 贡赋3 | 贡赋4 | 贡赋5
《连平州志》卷之六:兵防1 | 兵防2 | 津梁 | 秩官 | 选举 | 貤封和乡饮宾
《连平州志》卷之七:人物,宦迹.武绩.人瑞.德量.义略 | 孝行.方正.耆硕.善行.耆寿 | 列女.贤母.寿母
《连平州志》卷之八:物产 | 古迹·寺观.坟墓 | 祥异.饥荒.旱涝.兵事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1,内管岩石壁记/征浰头祭文/蒙泉记 | 艺文2,鼎建州治碑记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3,修岩坡路碑记/重修三多桥记/捐修葫芦峒山路序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4,文山二女墓记/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铭/祭文烈女双正墓文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5,重修州城记/连平州明伦堂记/重建城隍庙记/祝圣寺记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6,牟公祠堂记/重修牟公祠序/牟公祠聚元会序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7,连平形胜记/圣迹岩记 | 艺文8,建立义学碑记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9,待赠若周何公传(何多才) | 艺文10,黄玫石先生传(黄志正)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11,曾得忠、王问臣合传 | 艺文12,何母颜孺人传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13,刘正烈传、墓、亭 | 艺文14,叶烈妇传
《连平州志》卷之十:诗1,牟应受的诗 | 诗2,何深的诗 | 诗3,颜希圣的诗 | 诗4,连平杂诗
族谱-上坪谢氏历次修谱时间 | 上坪谢氏明清老族谱 | 复渊公迁居上坪的时间
连平上坪谢氏的字辈 | 连平上坪谢氏家约(家训) | 仲辉公的兄弟 | 俊玮公派贤达
上坪谢氏七修谱错漏存疑 | 朝位公文武世家 | 从小水外迁的朝佳公后裔 | 岭下懋年公记
祠堂-上坪谢氏大宗祠历次修缮时间 | 上坪谢氏复渊公祠八修记 | 福珍、福颙公祠及洞主庙 | 上坪四角楼
仲富、仲贵公后裔祠堂分布 | 辉公后裔祠堂分布 | 南逸(俊玮)公祠重修记 | 朝应公祠始建年代初探
俊芳公后裔祠堂分布 | 俊璇公后裔祠堂分布 | 瑄公后裔祠堂分布 | 琪公后裔祠堂分布
连平颜氏府第分布 | 消失的连平学宫 | 消失的福音堂(连平中学前身)
连平谢氏八房祠(芝兰书室) | 连平上坪黄坑屋谢氏诚文公祠 | 2023年连平上坪谢氏祠堂进伙回顾
乡土-连平州城大小及攻城纪事 | 连平历年水灾 | 连平妇女(1946年 | 1928年) | 上坪三洞村办学记
连平革命斗争史 | 神枪手谢泮飘 | 黄埔县长谢静生 | 扬州起义何健生 | 颜伯焘厦门抗英及革职返乡
连平颜氏谁的官衔最高 | 忠信榕树下何氏 | 上坪大事记 | 上坪古代名人录 | 清代武举谢辉扬
下坪文魁丘庄 | 连平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中国高考状元现状) | 连平中学史 | 忠信中学史
蒙泉公剿匪往事 | 大湖寨的翰林曾冠英 | 上坪民意“镇长”谢朝佩 | 颜世清(书画收藏)、颜宝航
连平人民医院首任院长翁润苍 | 缅怀上坪古坑人谢开育 | 连平上坪祠堂文化简述 | 连平客家山歌
连平上坪客家锣鼓(锣鼓乐谱) | 连平过年(春节)风俗 | 十二月节索民谣 | 上坪老八盘 | 上坪粽子
连平上坪西禅寺 | 上坪谢氏十三景 | 下坪八景 | 上坪水口桥的来历 | 上坪街老照片 | 鹰嘴蜜桃史
连平电影院放映史 | 连平丧葬习俗 | 辉公墓(21年 | 24年) | 文龙公历代祖墓考 | 上正继诚公考略
朝征公墓 | 贵东市兴衰 | 新屋厦枫杨古树 | 颜宣甫“重游泮水”
颜检墓的现状和修造故事 | 明代顺阳王朱有烜墓出土记 | 安徽宏村游记 | 后收藏时代 | 上莞圣旨牌匾
本文出自【照牛排考古】博客,文章不定期更新,转载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http://www.zhaoniupai.com/kaogu/archives/116.html